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痿症一般是指什么病?

痿症一般是指什么病?

痿症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得随意运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导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均可致病。基本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如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辨证主要分清虚实,明确病位。治疗虚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实者清热化湿,祛痰活血。要重视"治痿者独取阳明",调治脾胃。临床区分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证辨治。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迟缓 [1] ,手足痿软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及行走者较为多见。中医对“痿证”早在2000年前即有较深刻的认识。《黄帝内经》设《痿证》专篇,对痿证的病因病机作为较为系统详细的描述,提出了“肺热叶焦”为主要病机的观点和“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大法,并根据病因影响脏腑的不同,分为脉痿、肉痿、骨痿、筋痿、皮臂等五痿,并认为痿证主要与肺胃肝肾四脏有关。这些基本原则直到今天仍然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个基础上,历代医家做了更为详尽的发挥和完善,使痿证在诊断与治疗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值得指出的是,祖国医学在理论不断完善的同时,总结出了一大批有效方药和单验方,为后世研究和施治积累了丰厚的实践资料和有效的经验。
中医所论述的痿症,在临床上相当于现代西医所论述的肌肉疾病,包括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周期性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代谢性疾病、甲亢性疾病、强直性疾病等等。1672年,英国学者Thomas Williks 首先描述了骨骼肌极易疲劳和休息后症状减轻的重症肌无力典型病例;1868年,杜兴氏首次描述了临床特征为骨骼肌的无力和萎缩,多由肢体近端开始,呈两侧对称性进行性的肌肉无力和萎缩的肌营养不良症的典型病例。1865年,Charot详细描述了运动神经元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所见等。其它肌肉疾病以后也陆续为一些学者所报道。
现代医学对本证的认识相对较晚。随着人类对自身免疫系统及神经肌肉的营养作用被认识之后,现代医学对于痿证相类似的疾病才有较完整的论述。而治疗上的进一步深索与实践,一般地说还不能尽如人意,对某些病证几乎是束手无策。但是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很快,现代医学的发展也较快,尤其是病因病理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对本病的发病情况更具体,更明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肌肉性疾病,由于西医尚无特效药物,而中医在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内经》以后,历代医家都有关于痿证的论述,在痿证的病因病机、辩证治疗方面有所发展。所以目前一般提倡使用中医中药来预防和治疗。

2,痿症是指哪些病?

痿病是中医的说法,临床往往指的是患者因为疾病,而导致肌肉萎缩和肢体瘫痪,并且肢体不能够随意的运动。引起痿病的原因比较多,如情志内伤,饮食不洁,以及感受外邪而诱发。所以对于痿病要辩证进行治疗。其主要原因有外感和内伤,可能还会存在着肌肉萎缩,那么在治疗方面要通过康复运动,同时辅助一些能够健脾肾,能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药物进行治疗,包括清热化湿、祛痰活血,这样才能够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3,中医痿症包括什么疾病?

中医所说痿证包括脉痿、肉痿、骨痿、筋痿、皮痿等五痿,多指肢体筋脉迟缓 ,手足痿软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及行走者较为多见。 具体而言,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周期性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代谢性疾病、甲亢性疾病、强直性疾病、风湿类风湿疾病、阳痿、早泄、遗精、肺纤维化、肺不张、骨质疏松、关节炎、牙齿松动脱落等疾病均属于痿症范畴,可根据症状轻重、发病特点等因素,按不同痿症论治。 《黄帝内经》设痿证专篇,对痿症的病因病机治法治则多有论述。须注意与痹症区别。

4,痿证都包括哪些疾病呢?

瘘症是指因脓肿引起的连接于体外与有腔器官之间或两个有腔器官之间的病理性排脓管道,通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开口,前者称为外瘘,有外口和内口,如肠瘘、肛瘘等;后者称为内瘘,仅有内口,如直肠膀胱瘘、胃结肠瘘等。 此外,例如难产时,由于胎头长时间压迫阴道,可形成膀胱阴道瘘。 另外,恶性肿瘤晚期溃破,可导致瘘管发生,如涎腺瘘、直肠瘘等。 其它还有胆瘘、胰瘘、肾瘘、等。

5,肌肉萎缩在中医上是怎么称呼的?

肌肉萎缩在中医上是怎么称呼的?
肌肉萎缩症(Muscle atrophy)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是一组损坏人体肌肉的遗传性疾病。肌营养不良症表现为进行性骨骼肌萎缩,肌肉蛋白质缺失,和肌肉细胞或组织的死亡。病因主要有神经源性肌萎缩、肌源性肌萎缩、废用性肌萎缩和其他原因性肌萎缩。肌肉营养状况除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外,更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脊髓疾病常导致肌肉营养不良而发生肌肉萎缩。肌萎缩患者由于肌肉萎缩、肌无力而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褥疮等,加之大多数患者出现延髓麻痹症状,给患者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肌萎缩患者除请医生治疗外,自我调治十分重要。

肌肉萎缩属中医痿症,中医认为肌肉萎缩的病因病机与肝、脾、肾密切相联。根据中医理论,本病的发生,大多是脾肾亏虚或中气不足所致。其病机为正虚为本,脾肾肝亏、气血不足。初病在脾,进而损及肝肾,每因六淫、劳倦、情志而诱发。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营养五脏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肌肉无以营养而发病;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先天禀赋不足,精亏血少不能营养肌肉筋骨,逐渐出现肌肉无力、萎缩;肝藏血,主筋,主一身运动,且“肝肾同源”。因此,我们主张:脾、肾、肝亏虚是本证发生的根本所在,临床上采取“脾、肾、肝三脏同治”是治疗本证的根本点。

6,中医治疗痿症案例?

痿病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主要表现为手不能握,足不能行,肌肉消瘦呈枯萎状态。西医的运动神经元疾病及此神经末梢病变|起的肢体运动障碍性疾病,如肌营养不良、脊髓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神经炎、脑炎后遗症及外伤性截瘫等,均可参照痿病治疗。 [病因病机] 痿病原因十分复杂。多由正不足,感受湿热毒邪或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i ,津液不能输布以濡润脏腑,筋脉失养,而肺热伤津,肢体痿弱不用形成痿病。或久居湿地,涉水冒寒,湿邪留而不去,郁久化热;或因饮食不节,脾胃所伤,湿从内生,蕴湿积热,浸淫筋脉,使筋脉弛纵不收而生痿病。或久病体虚或劳伤过度,精损难复,肝肾亏虚,精血亏损。筋脉失养,可发生痿病。或跌打损伤,瘀血内积,经脉筋骨不得濡养而成痿病。 [辨证论治] 主症:四肢筋肉弛缓无力, 失去活动功能。初起多有发热,继则上肢或下肢,偏左或偏右,痿软力,重绪完全不能活动,肌肉日渐消瘦,并有麻木、发凉等。与痹症的酸痛、活动受限不同。如肺胃热盛,则发热咳嗽,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细数。如湿热侵淫,则身重,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苔黄腻,脉濡数。如脾胃虚弱,精微不运则纳差气短,腹胀便溏,面色无华,神疲力,舌苔薄白,脉细数。如肝肾亏损,则腰脊酸软,眩晕耳鸣,遗精早谢或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数。如外伤筋骨,则有外伤史,肢体麻木不仁或知觉全无,脉沉细。 分析:痿证是由于经脉筋骨失于濡养所致,属肺胃热盛者,是温热外袭而发热,热伤肺胃,筋脉失养而致痿,热盛津伤则心烦口渴而咽干,肺被热灼,肺气失宣故咳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细数为热盛伤津之象。属湿热侵淫者, 是由于湿热阻滞气血运行,四肢痿弱,感觉障碍。湿邪困脾则身重,胸脘痞闷。湿热下注则小便赤涩热痛。苔黄腻,脉濡数皆为湿热之象。属脾胃虚弱者,由于化源不充,宗筋失养而致痿。脾失健运则纳差。清阳不升则腹胀,便溏。气虚血少则面妩华,神疲乏力。舌苔薄白,脉细数是脾虚,气血不足之象。属肝肾不足者,是由于肝虚不能主筋而筋脉萎弱,肾需不能主骨而骨软筋弛所致。肾需不能封藏故遗精早谢,肝肾亏虚,精血不能上承而头晕耳鸣。舌红脉细数皆为阴虚之象。属跌仆外伤者,是由于跌打损伤后 ,伤处瘀血内积,阻滞筋脉,筋骨失养而致。 治则:调和气血,濡养筋脉。 处方:取足阳明经腧穴为主。肺胃有热及湿热单针不灸,用泻法,脾胃虚弱及肝肾不足针用补法并灸,外伤可补泻兼施。穴取手三里、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阳陵泉。肺热加尺泽,湿热加阴陵泉,脾胃虚弱加三交,肝肾不足加肝俞,外伤加膈俞、血海。 义:阳明经为多气够血之经,称五脏六腑之海,主润泽和调养宗筋。阳明与冲脉、带脉、督脉联系交会,故痿证治疗,当以调整阳明为主,组方旨在调脾胃,补气血,润宗筋,养肌肉,利关节。佐阳陵泉舒筋通络。肺热加肺之合穴尺泽宣肺清热,湿热加阴陵泉健脾除湿,脾胃虚弱加三阴交健脾益气、肝胃不足取其背俞,滋养肝肾。另外,还可根据发病情况酌选患部腧穴。 [其他疗法] 耳针:取受累相应部位、肺、胃、肝、肾。方法:每次选3~5穴,毫针刺,每次留针20分钟,每日1次,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 ~ 5日更换1次。 头针:取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傍1线。方法:用28 ~ 30号长1.5寸毫针刺入头皮下,快速持续捻转2 ~ 3分钟,每次留针5~ 10分钟,反复操作2~3次,每日或隔日1次, 10次为1疗程。 电针:参照前述穴位。方法: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机,选好波型,每日1次,留针30分钟, 10次为-疗程。 穴位注射:参照前述穴位。方法: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升,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按语] 针灸治疗痿证中某些疾患可有不同程度的效果,但疗程要多。治疗时可配合药物、理疗、推拿以提高疗效。必须结合自身功能锻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