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海丰的白字戏作文400字

海丰的白字戏作文400字

海丰--我美丽的家乡,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的大海之滨,北枕雄伟高大的莲花山脉,南濒浩瀚大海,千秋万载与海风轻吻,与海浪相拥。因海中“水族甚多”、“南海物丰”,便有了“海丰”这个名字。
以前的海丰比现在大很多,大致范围除了海丰外还包括现在的汕尾、陆丰、陆河等管辖的区域,人们习惯上也把这个区域称为“海陆丰”。我们海陆丰地区在宗族、地缘上比较接近潮汕地区,因为大家都源自福佬民系。但是由于历史与行政区划变更等原因,我们在人文风俗方面又类似于惠阳东江一带。海陆丰人的文化因而具有潮汕和客家的二重兼容特色。
尽管海丰处于“两头不到岸”的角隅之地,但凭着海丰人民勤劳、拼搏的精神,海丰近年的经济也发展也渐入佳境,水产、服装、制鞋、珠宝等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去年,海丰更勇夺山区县市综合实力第一的殊荣,她的发展潜力由此可略见一斑。
浩瀚的大海了不仅间接为海丰带来了她的名字,还从实质上给予海丰无穷无尽的物产,以保证我们万千海丰儿女的生活需求。
沿岸有鲘门、小漠等优良渔港,盛产牡蛎、对虾、龙虾、鱿鱼、马鲛和海马等。渔民出海捕鱼的画面不失作为这里最常见的风景。但日复一日地仔细观察这些平凡的景象,你又会发现其中蕴含的不平凡:沧海桑田与人事变迁。
海丰不仅盛产各种海产,而且还有许多地道特色的风味食品。例如菜茶(擂茶),把茶叶、芝麻、薄荷叶等放进特制的研磨盘里,用搅棍捣成糊状,

2,白字戏的艺术特色

白字戏和潮剧原都称白字戏。白字戏称海陆丰白字,又称南下白字;潮剧称潮州白字,又称顶头白字。汕尾市和潮汕,同属闽南方言语系的两个方言区。海、陆丰的白字戏,用海、陆丰方言规范;潮汕的白字戏,用潮州方言规范。它们是同一语系的孪生姐妹。两个剧种的剧目体系、音乐声腔体系、表演体系、舞台美术体系,也都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后来的发展和规范的方言不同。白字戏的艺人,尊奉田元帅为戏神,与福建南部的梨园戏、老白字戏,以及正音戏、潮音戏等相同,它们是同源异流的剧种。 白字戏渊源于南戏的泉调、潮调。现在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泉调、潮调剧本,有明嘉靖丙寅年(1566年)的重刊本《荔镜记》,以及稍后的《摘锦潮调金花女》、《苏六娘》等。可从中看到:一、所谓泉调、潮调,是用闽南语系方言演唱的腔调。所用方言、词汇,同白字戏也都一样。二、在体制上,称剧目为戏文,称折子戏为锦出,以主角人名命戏名。故事多取材于爱情生活、婚姻家庭问题,与传奇南戏的路子相同。三、在行当上,基本上同是南戏七角的规模。泉调、潮调是:生、旦、丑、净、婆、占、末。白字戏是:旦、生、占、丑、婆、公、净,实际也全相同。四、在音乐曲调方面,同是联曲体,明刊本《荔镜记》用了[望吾乡]、[风入松]、[驻云飞]、[红衲袄]、[四朝元]、[山坡羊]等不同曲牌七十五个。这些曲牌,白字戏保留了不少。且其中的句数、字数、节奏、文采也多相同,还有唱平调和唱赚的习惯,也大同小异。

3,白字戏的表演形式

白字戏的曲白用汕尾市海陆丰方言,特别为当地农民所喜爱。音乐优美,具有联曲、滚唱、民歌、一唱众和的特点。剧目擅长演儿女情,表演程式严而不僵,载歌载舞,富有生活气息。短打用南派武工,舞台美术简朴,便于流动。语言特点: 白字戏采用地方语言,并不是把正音剧本的官话改用方言唱、念,而是把汕尾市海陆丰人民的生活语言艺术化。它包括语法修辞、俗语、俚语、谚语、歇后语、口头语、谐音语、双关语、谜语的选择利用,为剧目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情趣。曲体特点: 白字戏采用联曲体的结构,接近宋元的“套曲”和“小令”。一段曲由几个曲牌组成,孰先孰后,都有一定的次序。特别哪个开头,哪个结尾,有一定格局。某曲调的基本情绪、句板、字数、标点、节奏、用韵,都有一定的规定。曲牌的强弱快慢、抑扬顿挫,安排曲词的起承转合,比、兴、赋,近似填词的规律,但比较自由。滚唱特点:清王正祥《新定十二律京腔谱凡例》说:“在某句曲文之下,加滚已毕;然后接下句曲文者,谓之加滚。”试举《珍珠记》为例,日本内阁文库藏的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刻的《鼎刻时兴滚调歌会玉谷调簧》中的《书馆逢夫》影印本,与白字戏的《扫窗会》对比,可以看到这种“滚”的发展。《书馆逢夫》(生)[江儿水]举目云山飘缈,家乡隔在万里遥。自从张千一去,未见回报,教我望断鱼沉与雁杳。忆昔当年贫困,一身恰似浮萍草。感蒙岳父提携作东床,一家人觑我为珍宝,今日身荣,利锁名缰,把他一旦都忘了,教人心下焦,不由人珠泪抛。似这等富贵无归,闪得我有上梢来无下梢。《扫窗会》(生)[四朝元]举目云山飘缈(重),家乡隔在万里遥。自从张千一去,未见回报,空使我望断云山音讯杳。[山坡羊]忆昔寒窗穷困,一身恰似浮萍草。多蒙岳父恩义高,把将爱女来相招,一家人爱惜功恩实非少。幸逢春帏一至,赠我琴剑书箱,来到京畿,幸天怜悯,得中高第。有谁知,遭遇奸相逼招来入赘,[下山虎]我把恩情一旦抛,提起心头焦。嗳妻啊!误了你青春年少,耽搁你佳期多少!空负你百年姻缘无尾梢,有上梢来无下梢。王氏又说:“一切悲哀之事,必须畅滚一、二段,则情文接洽,排场愈觉可观矣!”白字戏这种畅滚现象非常普遍,许多剧目在感情激越处,既有滚唱,也有滚白。唱迭曲、做彩场、七字句、五字句、三字句,一泻而下。在白字戏的平板戏中,滚唱的形式,更是成为主要的形式。这种滚唱是在联曲体的基础上吸收、溶化了说唱体——歌册,以及板腔体的东西而成平板戏。这种结构,曲牌只用在开头和结尾的地方,中间全用了“滚”和“赚”。这种结构,基本旋律简单,节奏明快;一句上句,一句下句,称之为子母句。这种形式易写、易唱、易听,便于丰富上演剧目,也更为观众接受。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造成剧目的粗制滥造,以致降低艺术质量。民歌特点:民歌实为两种,一种是小调,一种是本地民歌。小调是由正字戏传入的,是早已戏曲化了的民歌。本地民歌则是后期从群众生活中吸收过来的。如《荔枝记》中《睇灯斗歌》,无疑是源于渔歌的:阮今唱歌乞你听,待恁坐听企也听;白字戏待你坐落走起,待恁起来又行。又《苏六娘》中《过渡斗歌》点灯红,十二月歌,如:五月人划船,溪中锣鼓闹纷纷;船头打鼓别人婿,船尾掠舵是奴君。除此之外,还有“扣扳歌”、“蚯蚓歌”等等,均来源于粤东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谣。这就使戏曲语言更具生活气息。程式特点: 白字戏表演程式比较丰富。戏剧“场口”的设计,“科介”的安排,“生离死别”、“悲欢离合”,都有一定的程式可依。“走报”、“闻凶”、“激面”、“想计”、“分门”、“合水”、“拷打”、“奔逃”、“追杀”等也都有程式。每一单项动作,都有一定的强弱快慢、抑扬顿挫的节奏要求。步法身段、手法和眼神、服装和道具,都要求互相配合。各行当又有各行当自己的标准。例如“拉山”,戏谚就云:“旦对前,生对眉,净过肩,丑散来”。又有“虱母”乌衫(即旦的持重),“跳蚤”花衫(即占的轻快)的不同。在各行当关目、台步的基础上,再去创造独自的人物。南派武功,继承少林宗支,拳来脚去,门路严谨,既逼真,又好看。枪刀剑棍,都有真功夫,与正字戏短打相似。白字戏的声腔可分为曲牌体、板腔体、民歌体等三种,其乐调分为“轻三”、“重六”、“活五”、“反线”四种。有时也可以不分。在板腔体部分,板式可分为散板、头板、二板、三板、扣板、快板等,另外还有一种迭曲。唱时有帮腔。这是白字戏声腔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很有特色的部分。帮的情况:有的只帮一句中句尾的三字,有的全句都帮;有的却一句曲的句尾都帮;有的前台不唱,全由后台帮唱。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存在着数角同台,当某一角色在唱时,其他角色均可随意帮他唱的南戏演唱习惯,现已不用。白字戏的伴奏乐器,大锣戏文畔,原用大管弦为主乐,后则改为二弦(竹弦)。其所用音调比潮剧略低,并伴以三弦、提琴等。武畔用大锣、大鼓等。小锣戏文畔以小唢呐为主,配以响盏、吊针等。以前乐队七人,与正字戏相同。白字戏的伴奏音乐、间奏音乐较丰富。伴奏弦诗一两百首,伴奏牌子也有一两百首。有以二弦为主乐器的,也有用小唢呐或大唢呐为主要乐器的。弦诗和牌子,其中有用于“过门”伴奏,有的用于间奏增强气氛,也有用于配合“场口”、“科介”,特别是大吹牌子,更富表现力,更有特色。

4,白字戏是怎样产生的?

元末明初的时候,在福建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与元朝军队展开了别开生面的生死对决。双方的战斗使当地的生产生活受到了巨大的破坏。 当地的人们看到战乱马上就会在自己的家园爆发,于是纷纷拖家带口带着行李物品离开家乡,向还算安稳的广东海陆丰地区迁移。 在慌乱的人群中有一个身材魁梧的男人,他正不断的游走在队伍之间,帮助那些因为种种困难而停下脚步的人。 这个人姓刘,他是当地戏班子的一个武生,多年来的艺人生涯让他练就了一身的好功夫。在别人眼中困难重重的路途在他看来是那么的轻松。 终于在刘武生的帮助下,一个村子的人都逃离了战场,进入了广东地界。人们在这个时候都已经累得精疲力尽,再加上没有战争的威胁,他们一个个全都躺在了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刘武生看到这里,连忙对大家说道:“乡亲们,我们刚刚进入广东,还没有走到安全的地方,万一那些被打散的士兵追上我们,后果将不堪设想。乡亲们,听我的,我给大家唱戏,大家再向前走一段路程等彻底到了安全的地方再休息。” 由于刘武生这一路上对乡亲们的帮助很大,所以人们尽管已经将疲力尽也还是咬着牙站了起来,他们听着看着刘武生演唱的戏曲,一边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前进着。 走着走着,前方出现了一座城隍庙,从城隍庙后突然闪出10多个人影,刘武生连忙让队伍停下,紧张地戒备着。当他看到来人之后,立刻变得高兴起来,原来来的这10多个人刘武生认识,是他的师兄弟带领的戏班子。 刘武生赶紧来到师兄弟面前,将这里的情况告诉了他们,大家一商量既然战争已经摧毁了家园,那么他们也就不回去了,干脆和村民一起前往海陆丰躲避战火。 于是一支完整的戏班子从潮汕地区进入了海陆丰地区。他们到了海陆丰后,经过了短暂的休整,很快从新开张,让潮剧在海陆丰地区落地生根并传播开来。 潮剧随着闽南移民一进入海陆丰地区,立刻就在民间掀起了一股追捧之风。人们在日常劳作之后,经常会聚集在一起观看潮剧的演出。 渐渐地人们随着对潮剧了解的加深,一些人开始希望将这个外来戏种进行本土化的改进,用本地的方言对原本属于潮剧的曲牌进行表演。这样一来就更加能够满足海陆丰人民的需要,接受起来也更加方便。 于是海陆丰地区的艺人开始分头行动,他们纷纷加入了潮剧戏班,在戏班内刻苦的学习起来。他们不但学习潮剧,而且还学习梨园戏,以及竹马戏。 随着海陆丰艺人学习了其他戏种的优点,他们渐渐开始有目的的将这些戏种进行融合,形成一个具有海陆丰地方特色的新的戏种。 早在1197年,漳州就出现了“戏头”。据记载 逐家裒敛钱物,豢优人做戏或弄傀儡,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至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不顾忌。 潮剧随移民传到海陆丰,就出现了俗称“老白字”的竹马戏。 竹马戏用孩童演《搭渡弄》、《士久弄》等戏,载歌载舞,以《踏钱鼓》收场;现存的竹马戏、钱鼓舞尚可见早期白字戏的影迹。它表现陈三五娘等民间故事,伴奏曲牌、锣鼓点与白字戏是相同的。 白字戏虽从正字戏中吸收了很多剧目,但由于它没有大袍大甲戏,因之艺术上趋于向柔美方面发展,形成轻歌曼舞的风格。

5,白字戏正字戏

甲: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乙:介绍介绍。
甲:这个不是普通的演员。
乙:啊?
甲:是我们相声界的一个新秀。
乙:嗯。
甲:赵保乐赵先生。
乙:不敢当。我是小学生,我还要好好努力。
甲:……呵,谦孙。〔停顿〕为什么相声说得这么好?
乙:为什么?
甲:你对艺术有追求。
乙:我喜欢这个行业。
甲:你对艺术的追求,可以说是一丝不句。
乙:嗯?
甲:哦,对不起,错了,错了。您是一丝不挂。
乙:不……我什么都不穿啦我?怎么说话的是?
甲:那是……
乙:到这儿你得说“苟”。
甲:……呵,我哪能这样称呼你?
乙:称呼我干嘛呀?就得说“苟”!
甲:那你爱听吗?
乙:当然爱听了。
甲:呵呵,狗先生。
乙:什么叫狗先生啊?
甲:那也不能叫你先生狗。您怎么说的……
乙: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那这句话怎么说合适?
乙:一丝不句,不对;一丝不挂,也不对。这个成语叫一丝不苟。
甲:反正,反正我要向您学习。
乙:别客气。
甲:学习您待人接吻。
乙:不敢!!我吻谁,谁揍我!
甲:就是你会说……
乙:待人接物!
甲:反正我要拜您为师。
乙:你太客气了。
甲:收我这么一个学生。
乙:不敢当。
甲:我有点儿毛遂自存啦!
乙:毛……毛遂自荐。
甲:那我要见一见啦!
乙:你现在就够贱的了!
甲:我要把您请到我的家里去。
乙:哦。
甲:我向您求教吗?
乙:别客气。
甲:我好好地招待招待你,我给你准备一点儿……加啡。
乙:加啡呀?
甲:啊,巴西加啡。
乙:咖啡!
甲:咱们吃点儿水果好不好?
乙:好,喜欢吃水果。
甲:吃一点沙田轴子。
乙:咬不动。
甲:来点儿糖炒票子。
乙:糖炒栗子!
甲:您要是不愿意到我家,我到您府上登门求教。
乙:欢迎您去!
甲:哈哈哈哈,不知道您住在哪个别野啊?
乙:别野啊?!
甲:中国有一位大作家。
乙:嗯。
甲:曹藕。〔停顿〕写得好。
乙:你……上菜市场找去。
甲:卖菜去啦?
乙:什么卖菜去了?那叫曹禺。
甲:哦,对对对。有这么一位大作家。
乙:有,有。
甲:咱们在一起研究研究我国的电影电视剧好不好?
乙:喜欢电视?
甲:哎呀,喜欢看。最近不行,最近电视剧不太喜欢,以前有几部反映我们知识青年的,印象特别深。
乙:哪部?
甲:就那个,差它岁月。
乙:胆儿真大,四个字儿能错俩。哎哟,您年轻的时候上过学吗?上学你都学什么了?您不努力学习,这么大了,站在这儿满嘴白字,大伙儿都笑话你。
甲:谁有白字儿啊?
乙:你啊!
甲:堂堂的师胜杰,我能说出白字儿来,真是莫名其抄!
乙:莫名其抄?那叫莫名其妙。
甲:你在故意找我的破腚!
乙:破啊……破绽!
甲:你不要把我看得很幼雅。
乙:那叫幼稚!
甲:我每句话都经过深思热虑。
乙:熟虑!
甲:不热能熟吗?
乙:这哪儿来的这个?
甲:您不要同吓(音:下)我。
乙:恫吓(音:洞褐)!
甲:你瞧你威风禀禀。
乙:这叫禀禀啊?
甲:手舞足踏。
乙:这这……
甲:真是吹毛求屁!
乙:像话吗?!

6,海丰白字戏月下定情的歌词

记得那遥远的童年
妈妈唱起古老的歌谣
民族英雄的故事
象那串串珍珠
挂满了我的眼角
从那时候起
热血在幼小的心河奔流
从那时候起
你脸上露出欣慰的微笑
啊 古老的歌谣
啊 妈妈的歌谣
仿佛分别就在昨天
妈妈唱起动人的歌谣
革命英雄的故事
似那阵阵战鼓
催我去把祖国报效
一身戎装
踏上奔赴新的征途
一身戎装

7,白字戏韩琦奉命出宫廷歌词

妈妈的歌谣
作词:程炎 作曲:徐沛东
演唱:吕继宏
记得那遥远的童年
妈妈唱起古老的歌谣
民族英雄的故事
象那串串珍珠
挂满了我的眼角
从那时候起
热血在幼小的心河奔流
从那时候起
你脸上露出欣慰的微笑
啊 古老的歌谣
啊 妈妈的歌谣
仿佛分别就在昨天
妈妈唱起动人的歌谣
革命英雄的故事
似那阵阵战鼓
催我去把祖国报效
一身戎装
踏上奔赴新的征途
一身戎装
你脸上露出自豪的微笑
啊 动人的歌谣
啊 妈妈的歌谣
妈妈的歌谣
那古老的歌谣
时刻在我耳边环绕
妈妈的歌谣
那动人的歌谣
时刻在我耳边萦绕

8,今年我们公司要搞游园活动,猜谜问题已经做好了,缺少对对子、小游戏(单人玩的)比如贴鼻子等与急急急!!谢

  1、钦点鸳鸯:
  分两队,各队派2对,评选出当晚最佳配对。由各队友作为辩说人,看谁的理由最充分。(星座、长相、身高、默契程度、表演)

  2、叠报纸
  (也可以叠其它东西,如:酒瓶,偶只是觉得报纸便宜、很容易找,又容易测距离):
  用1张一张的报纸卷着往上叠,比谁高,时间1分钟,分队各派3个代表,(要谨防对方搞破坏啊)。

  3、派对剧场:
  两队现场抽选剧本,现场排练,现场表演,3分钟。如:樱木花道的第50次失恋和4位粉红涩女郎的精彩对白。评选最佳男女主角及最默契组合。

  4、表情“演”院:
  各队分别派4位代表参加,二男二女,评选最佳微笑先生/小姐,最佳表演等。(笑——微笑、气极而笑、傻笑、阴笑、狂笑、痴心妄想的笑、偷笑、得意的笑、眉飞色舞的笑、看着喜剧表演开心的笑;哭——喜极而泣、偷偷的哭、被剧情感动而泣、被老爸打而抽咽、放声大哭、初生儿的哭声、哭丧、被骗了一百万而嚎啕大哭、失恋了伤心的哭、被人误会生气的哭)

  5、扮鬼脸:
  放一枚硬币在鼻尖处,做各种表情,硬币先掉的输,看谁能做最多的表情,时间1分钟,各派3名代表。(笑鬼、怒鬼、哀鬼、丧鬼、哭鬼、吃到酸东西时、甜、苦、辣、长舌鬼、掉死鬼、突眼鬼、歪嘴鬼……)

  6、动作模仿:
  各队分别派代表表演,由另一队模仿,一个一个往下传,最后将表演者的表演与最后一个模仿者的动作进行比较。(武术、舞蹈、其他表演,30秒,每队各派出5人参加,第一个其他队员背过身去)

  7、IQ/EQ大比拼:
  最简单的了,就是回答问题拿奖品。

  8、拉歌:
  合唱——比谁唱得大声、唱得好;
  主题唱——看哪队唱得多(为了公平起见我们选两个主题,两队可以任选一个,只要觉得自己队里能唱最多的歌出来就好,一是“爱人”(不能唱失恋的悲歌,只能唱恋爱的欢歌),一是“爱国”);
  接唱——B队所唱的下首歌的第一句中应有一个A队所唱的最后一句歌词中所含的字(取硬币,看哪队先,各队自由决定唱什么歌),不选代表,所有队员都可以各尽所能。

9,老版包青天铡陈世美是第几集

老版《包青天》侧美案1集~6集 第1集(第1单元铡美案1) 剧情简介:驸马府内,陈世美一口咬定和秦香莲毫无瓜葛,但言谈之间已露出诸多破绽。包拯苦劝其与秦香莲相认,然而他依然矢口否认,并将包拯逐出了驸马府。包拯回府与公孙策商讨案情,包拯认为秦香莲与陈世美的确是结发夫妻,公孙策认为此案若秉公办理,陈世美必定难逃一死,非秦香莲所愿,左右为难之际,秦香莲此时方知要陈世美回到自己身边已是绝无可能; 她决定独自带着儿女回乡。深夜,离开开封的秦香莲母子走在县城小巷,谁料陈世美竟然派韩琪追杀三人,秦香莲带着儿女逃到一关帝庙中,韩琪尾随而至,当得知秦香莲乃是陈世美结发妻子后,为求忠义两全,韩琪放走了秦香莲母子三人,他挥刀自尽,秦香莲被巡夜的官差当作凶手抓走。县令徐家麟与驸马陈世美串通一气,将秦香莲屈打成招,判以流罪。 第2集(第1单元铡美案2) 剧情简介:秦香莲母子三人被发配边关,押解官差奉命途中对三人下毒手,危急关头展昭出现救了三人。当得知缘由后,他担心三人还会有危险,便邀三人一同上路。来到关帝庙,却发现尸体、钢刀、血迹都已消失无踪。展昭让三人在庙中等候,他独自夜探县令府第; 以禁宫腰牌骗取县令信任,顺利拿走了作为凶器的钢刀,钢刀上印有驸马府的印记。事已至此,为了洗脱杀人罪名,秦香莲不欲状告驸马亦不能。钢刀既得,展昭指点她在包拯回府途中拦轿喊冤,秦香莲依言而行,包拯将秦香莲母子三人带回开封府。开封府内,秦香莲向包拯述说自己遇险获救的经历,此时展昭回府,秦香莲这才得知其真实身份 第3集(第1单元铡美案3) 剧情简介:包拯声称如果驸马中途变卦,自己照样可以治他的罪,包拯决定去驸马府探望秦香莲。来到驸马府外,过了好些时候,里面的人才传出话来,驸马不在府中,包拯怒而回府。包拯担心秦香莲在驸马府日子并不好过,他派展昭夜探驸马府。展昭来到驸马府,将被关押的秦香莲救回开封府。得知秦香莲逃离,陈世美大发雷霆,公主怀疑是展昭将她带走的; 开封府中,包拯答应替秦香莲去驸马府要回孩子。来到驸马府,包拯告诉陈世美,秦香莲昨夜逃离驸马府到开封府求救,陈世美却说秦香莲是被人拐走的。包拯告诉陈世美,他欺君罔上、杀妻灭子的案件还未了解,陈世美拿出秦香莲按了手印的休书,休书上的时间竟然是五年前,也就是说秦香莲早已经不是他的妻子了,所谓欺君罔上、杀妻灭子的罪名就更无从谈起。 第4集(第1单元铡美案4) 剧情简介:石窑村一夜间廿多名村民同时中毒,原来一切祸端,乃因村童捉蟋蟀,误掉载有毒药的竹筒入井内所致;此竹筒正是生之姐素素欲毒害御医天栽药之竹筒,素素正欲下毒之时,始知与弟掉乱竹筒,事败而回,闯下大祸。 御医天替村民诊断,证实毒性乃失传已久的“血荆子”,无药可救,村民只有十天性命,生亦是受害者之一。包更收到匿名信指十年前药王秋毒害惠王爷乃被人陷害,望包代为平反。 包翻开昔日秋之卷宗,并向当年告发秋之徒弟天查问,得知当年秋提炼之不世灵药“血菘香”乃子虚乌有。生偶然得悉包在谈论井中竹筒,遂求包让他摸竹筒一下,竟发现乃素所拥有 第5集(第1单元铡美案5) 剧情简介:柴侯爷七十大寿,延开寿宴,与侯爷素无交情的董太师竟然和侄子季吉前来贺寿,原来太师的目的只是要小侯爷业放弃竞选前锋一职,业虽心有不甘,但在其父的暗示下还是答应,但后来八王爷和包拯亦前来贺寿,且八王爷极为欣赏业,想推荐业为前锋,业欣然答应,董太师愤然离席。侯爷请来久享盛名之“变脸王”演出助庆,常谓乐极生悲; 侯府此夜竟接连发生两宗悲剧,其一是侯爷看过一封勒索信后便中风了,其二是“变脸王”俊被杀!县衙全面侦查,俊于睡梦中被刀剖喉致命,似是仇杀,戏班班主称当晚俊与水口角,背后有说俊与水妻有染,而水妻失踪己一个月,水成疑凶受缉捕!玉真当晚亦曾见俊及娘争吵,娘作供称向俊追债,包认为有可疑,娘口供不尽不实。 第6集(第1单元铡美案6) 剧情简介:公堂上,翩及叱争相认罪,叱发难,挟持公孙救翩逃走,中途释放公孙,向南方逃走,成通缉犯。安亦失踪,包追查下得悉安滥用权力,利用密探追查下落,并掳得昌,捉到翩及叱,准备杀三人,造成同归於尽的假局,那么整件奸杀案亦一笔勾销。 昭及时赶到,叱已为救翩而死在安手上。公堂上,昌认轮奸罪,安狡辩说昌诬告,包证据不足以起诉安,释放之。 昭与翩及昌重返案发现场,记得安凌辱燕后,被推跌落火堆,腰间留下燕胭脂盒之烙印。安再上公堂展示烙印,却只有野猪爪痕,包知有诈,苦无证据。包施苦肉计,安排昌越狱,翌晨,安惨死河边,面容稀烂,郡主认出其身上之烙印,此时包拯及安出现,方知尸体为才假冒,令安百词莫辩。在包之动情动理下,太后及帝终于答应让包拯依法审判,安终于依法被斩,翩翩终报姐仇,决意从此结庐而居,为叱守节。

10,包青天斩陈世美是哪一集

1993年版本中,包青天斩陈世美在第6集中。 2008版本中,包青天斩陈世美在61集中。 拓展资料:包拯与陈世美 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佑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 嘉佑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陈世美 陈世美的形象最早出自明代小说《增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在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续书《续七侠五义》中陈世美故事得以完善定版,并影响传统戏曲《秦香莲》(又名《铡美案》)。陈世美在剧中是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反面人物,最后被包拯所斩,也因此在后世成为负心人的代名词。 陈世美家境贫寒,与妻子秦香莲(湖广均州人氏,今湖北丹江口人)恩爱和谐。十年苦读,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宋仁宗招为驸马。秦香莲久无陈世美音讯,携子上京寻夫,但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祺半夜追杀。韩祺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 包拯欲治陈世美之罪却苦无实证。陈世美假意接秦香莲回驸马府,又以二子逼迫秦香莲在休书上盖印。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祺朋家夫妇,途中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不让步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11,潮州的潮剧的作文,500字左右,很急

潮剧又名潮州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不但深受广东、福建潮语区人民的喜爱,也流行和影响于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  一、简要描述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福建闽南南潮语区,也流行于香港和台湾,也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南戏传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蕉帕记》、《渔家乐》等。另一类取材当地民间传说故事或实事编撰的地方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头》等。   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潮剧著名演员有:谢大月、芦吟词、谢吟、杨其国、陈华、黄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锦坤、李有存、方展荣、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张长城、黄瑞英、黄盛典、叶清发等。   回顾五六十年代潮剧旺盛时期,主要得益于一批艺术基础较好的优秀名演员,如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扮演的成名作《扫窗会》中的王金真,《苏六娘》中的苏六娘和《辞郎洲》中的陈璧娘;洪妙扮演的《杨令婆辩十本》中的佘太君;张长城在《闹开封》中扮演的王佐;朱楚珍扮演的诰命夫人;吴丽君在《荔镜记》中扮演的安人;还有范泽华、肖南英、谢素真、叶清发、陈瑜等都是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优秀名演员,深受海内外潮剧观众的好评。七十年代至现在的方展荣、吴玲儿在《柴房会》中扮演李老三、莫二娘;黄盛典在《沙家浜》、《包公赔情》、《回书》中扮演的郭建光、包拯、刘智远;陈秦梦在《袁崇焕》中扮演袁崇焕;蔡明晖在《春草闯堂》中扮演春草;陈学希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张春郎和最近上省文艺展演的新编古装潮剧《葫芦庙》中扮演的贾雨村;还有潮剧金嗓子的郑健英和方展荣在现代潮剧《老兵回乡》扮演的男女主角,以及潮剧新秀张怡凰在《烟花女与状元郎》中扮演的李亚仙;陈幸希在《刺梁骥》中扮演的万家春等都给潮剧观众留下难忘的良好印象。   二、发展历史   潮音班,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   潮剧是宋元南戏流传到粤东潮汕地区之后,融化吸收了潮州音乐以及潮汕其它民间艺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初稿》卷十八《风俗》中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1958年在揭阳的明墓中出土的、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抄本《蔡伯皆》和1975年潮州挖西山西在凤塘鹤陇施工时发现的明墓中出土的明宣德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是明代潮人以乡音搬演戏文的文物佐证。

12,白字戏介绍100字

  白字戏是流行于广东省汕尾市(海陆丰)地区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白字戏历史悠久,元末明初(或更早些时候)从闽南流入粤东,到了海陆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遂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音乐唱腔基本为曲牌联套体,辅以民歌小调。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嗳”。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音乐等汉族民间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汕尾市三稀有剧种之一。白字戏曲剧种。正字戏传入闽南、粤东后,与当地的潮调、泉调及汉族民间艺术相结合,并用方言演唱而逐渐形成。当地称中州官话为“正字”,称本地方言为“白字”,故名白字戏。白字戏原有老白字(闽 南地方戏)、潮州白字(今称潮剧)和南下白字没有“啊咿嗳”衬词拉腔,跟(海陆丰白字戏)有所差别。白字戏流行于广东汕尾市及惠东、惠来、紫金等市县的部分地区。早年白字戏如与正字戏同地演出,正字戏必居正棚,白字戏居偏棚;如同台演出,则正字戏在前半夜,白字戏在后半夜,称为“半夜反”;民间并有“正字母生白字仔”的谚语。它与梨园戏在剧目、唱腔、语言上颇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潮剧,两者方言不同,唱法不同,从音乐上都有所不同,海陆丰白字戏是用当地的福佬方言(学佬方言演唱),汕尾市海陆丰地区方言只是跟潮汕方言都是来自闽南系。

13,中国戏曲学院出过哪些名人?

1、黄嘉裕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2级多剧种(粤剧)本科生,中山市香山粤剧研究院副院长 师承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林小群,荣获奖项 2011年获得第十一届广东省艺术节“十佳优秀奖”,广东省第五届青年演艺大赛表演奖,获“侯宝林杯”戏剧比赛广东区金奖。 2、李曼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6级多剧种(阿宫腔)本科生。陕西省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培养人才、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阿宫腔代表性传承人,荣获奖项:荣获陕西省秦腔电视大赛新人奖、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表演奖。 3、于静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5级多剧种(河北梆子)本科生。荣获第六届中国戏曲红梅大赛、河北省专业组金奖;荣获全国武戏武功表演奖和技巧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京剧宋派培训班。 4、孙娜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5级多剧种(河北梆子)本科生。荣获奖项:获第三届中国戏曲(黄河流域)红梅大赛总决赛金奖。 5、王玉凤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4级多剧种(河南曲剧)本科班毕业生。河南省青年演员戏剧大赛一等奖,北京市第17届大学生戏剧节最佳女演员奖。 6、晋红娟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4级多剧种(河南曲剧)本科班毕业生。河南省第七届青年演员戏剧大赛一等奖。荣获河南省第十四届戏剧大赛文华表演一等奖。 7、刘洋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4级多剧种(吉剧)本科班毕业生。“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中获得金奖 8、索朗曲珍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3级多剧种(藏戏)本科班毕业生。“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戏曲比赛地方戏青年组表演奖”。 9、梁少琴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3级多剧种(秦腔)本科班毕业生。首届中国戏曲红梅奖大赛表演金奖。首届、二届、三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扩展资料 中国戏剧学院历史: 1949年的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原中国国民党青年军208师四维戏剧学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文艺部接管,改名为华北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平剧实验学校。 1950年1月28日,在平剧实验学校基础上,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 1951年的4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学校归中国戏曲研究院来领导,名字改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实验学校"。 1952年11月20日,更名为北京戏曲实验学校。 1954年5月,更名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学校。同年8月,东北戏曲研究院的戏曲学校划归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学校,当时名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学校沈阳分校。 1955年的1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改组,学校被划分出来,独立办学,更名为中国戏曲学校,归文化部直接领导。 1955年8月,沈阳分校迁至北京,与本部合并。 1956年8月,学校搬到宣武区里仁街3号。 "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停课。 1973年11月,并入文化部“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后更名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 1977年2月,正式恢复中国戏曲学校建制。 1978年10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升格为中国戏曲学院,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1985年,学院表演系和音乐系的中专部合并,成立了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 2000年,划转北京市。同年迁至丰台区万泉寺400号。 2013年,获批“北京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 2014年,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签署了共建中国戏曲学院的协议。 2016年,获批“北京市哲社管理二级单位”。 2018年11月,学院京剧传承基地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戏曲学院-校友风采

14,陈洁的个人经历

2006年6月毕业于广东省汕头文化艺术学校,同年7月到广东潮剧院一团参加工作。 2008年赴中国戏曲学院学习。曾先后在《东吴郡主》、《投江》、《赵宠写状》、《游园惊梦》、《小上坟》、《挂画》等剧目中担任重角和主要角色。其中,《东吴郡主》2005年参加第九届广东省艺术节获剧目“一等奖”; 2007年9月获广东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07年12月主演的张怡凰获首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2008年2月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剧目”称号。2006年10月获得广东潮剧院青年演员击乐比赛获“二等奖”; 2006年11月获得广东潮剧院青年艺术专业人员征文比赛获“纪念奖”;2006年9月获得第三届广东省曲艺大赛潮语赛区“拉芳杯”比赛荣获铜奖。2007年10月获得汕头市潮剧青年演员潮剧唱腔、演讲比赛获“三等奖”;2009年参加汕头市中青年潮剧演艺大赛和广东省第六届潮剧演艺大赛均获“金奖”。 2012年起任广东小百花潮剧艺术团团长, 先后在《存忠情》中饰演王兰英,青春版《梁祝》中饰演祝英台,《花笺记》中饰演杨瑶仙等。陈洁选择潮剧这条路原先并非自己所愿,是因为她妈妈喜欢潮剧而让她走上了潮剧这条路。陈洁说:“走上潮剧这条路是因为我妈比较喜欢潮剧,因为我妈喜欢,在择校的时候选择了戏校。”  陈洁12岁就进入了汕头戏曲学校学习,入校后训练相当的辛苦,但在老师的关心和妈妈的鼓励下,她还是了坚持了下来。陈洁说:“那时觉得很辛苦,要压腿等训练,酸得无法蹲下,要扶墙慢慢走,觉得很辛苦,经常哭,很想放弃,但在这条的过程中我还是渐渐喜欢上了潮剧。”喜欢上了潮剧的陈洁学习更加勤奋,加上本身拥有较好的先天条件,学起来更是事半功倍,表演水平不断进步。乖巧、勤奋、有上进心的陈洁2008年还到中国戏曲学院深造,得到了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主任、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获得者、有天下第一袖美誉的涂玲慧教授的指导,加上她好学、有灵性,近年来,她的演艺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在省第六届戏剧演艺大赛潮剧赛区的比赛中,她演的是一个青衣行当,剧目《投江》中的钱玉莲。表演时,她不仅要唱曲,还需舞着九尺长的水袖。如此长的水袖非常考验一个演员的功力,抓、抛、扬、云、卷的技巧,再配合身段上的翻身、平转、圆场等动作,陈洁都掌握地恰如其分、声情并茂,将钱玉莲投江时复杂、矛盾的心理和人物形象淋漓尽致的刻划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