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弗洛伊德生平简介
- 2,弗洛伊德的著作有哪些
- 3,弗洛伊德共有哪些著作?...
- 4,“弗洛依德的遗言”是什么?
- 5,科马洛夫遗言内容是什么
- 6,弗洛伊德是谁?
- 7,弗洛伊德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 8,弗洛伊德心理学核心思想
- 9,弗洛伊德心理学
- 10,弗洛伊德的思想是什么
- 11,弗洛伊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1,弗洛伊德生平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原名西格斯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摩拉维亚省弗赖堡镇(Freiberg,现Príbor,即捷克共和国的普日博尔市)的一个犹太家庭。 父亲雅各布·弗洛伊德是一位善良老实的羊毛商人,母亲阿玛莉亚·那萨森是父亲的第三任妻子,长相漂亮,但性格暴躁。西格蒙德出生这一年,他已经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伊曼纽尔和菲利普。1858年,妹妹安娜出生。 1859年,家人搬家到德国莱比锡。1年后,又搬家到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在接下来的6年里,母亲又生下了4个女儿,阿道芬、玛丽、宝琳和罗莎,和1个儿子亚历山大。 弗洛伊德的启蒙教育是由父母在家实施的。在1865年,也就是9岁时——比正常的入学年龄早了一年——进入著名的利奥波德地区实科中学读书。在这段时期,弗洛伊德学习了大量的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古典文学,还学习了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和英语;他还自学了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在高中时,他受一位朋友的影响,想将来成为一名律师。
2,弗洛伊德的著作有哪些
弗洛伊德的著作有:
1、《歇斯底里症研究》,与约瑟夫·布鲁尔(Josef Breuer)合著。(Studies on Hysteria / Studien über Hysterie,1895)
2、《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 Die Traumdeutung,1899)
3、《日常生活之精神病学》(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Zur Psychopathologie des Alltagslebens,1901)
4、《性学三论》(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 Drei Abhandlungen zur Sexualtheorie,1905)
5、《图腾与禁忌》(Totem and Taboo / Totem und Tabu,1913)
6、《论自恋》(On Narcissism / Zur Einführung der Narzißmus,1914)
7、《超越快乐原则》(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 Jenseits des Lustprinzips,1920)
8、《自我与本我》(The Ego and the Id / Das Ich und das Es,1923)
9、《幻象之未来》(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 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1927)
10、《文明及其不满》(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 Das Unbehagen in der Kultur,1929)
11、《摩西与一神论》(Moses and Monotheism / Der Mann Moses und die Monotheistische Religion,1939)
12、《精神分析概要》(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 / Abriß der Psychoanalyse,1940)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知名医师、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他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利比多”、“心理防卫机制”等概念。提出的精神分析学后来被认为并非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激发了后人提出各式各样的精神病理学理论,在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弗洛伊德共有哪些著作?...
一、《梦的解析》(德语:Die Traumdeutung 英文: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得·弗洛伊德创作的心理学理论著作,又译做《解梦》。 该书开创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被作者本人描述为“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该书引入了本我概念,描述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是用于解析梦,引申到心理学,解读人们的潜意识在梦中的表象。 二、《性学三论》主要研究人类性欲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这是弗洛伊德继《梦的解析》之后对人性探讨中最富创见和最永恒的贡献之一。 弗洛伊德透过精神分析的技巧,运用治疗病人的实际资料,对性的问题作了一番有系统的分析、研究,并阐明了他的性学学说。他把性的问题分为性的对象、性的目的、性的表现方法等几个方向来探讨,大胆开辟了性研究的新领域,并且强调在学校加强儿童的性知识、性观念的教育,提出了许多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的精辟见解。 三、《精神分析引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17年。全书共计28讲,对精神分析理论具有全面且系统的概括性论述。 全书分成三个部份:第一编“过失心理学”,针对一般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失误动作来分析表面行为下的深层含意,这可视作是某种预兆或讯号;第二编“梦”,则试图由释梦的技术去探索梦的显意与隐意,并推演出梦的作用;第三编“神经病通论”,结合前两篇对失误动作与梦的分析,以确证支配神经症患者的症状与其经历相关,并探索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 四、《自我与本我》收录了弗洛伊德后期的三篇成熟作品:《超越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及《自我与本我》,其中的《自我与本我》发表于1923年,是弗洛伊德最后一篇重要著作,被公认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做出了新颖的、革命性的描述。 五、《歇斯底里症研究》 作者:弗洛伊德 /布洛伊尔 本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奠基和正式起点的标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梦的解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性学三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精神分析引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我与本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歇斯底里症研究》
4,“弗洛依德的遗言”是什么?
今天周六,昨天周五,拖着疲惫的身体赶回家。 今儿个去找你。 天气骤冷,我一个人在候机。 你呢? 女人啊,你究竟想要什么。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原名Shlomo Sigismund Freud,奥地利男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以别于后来由此演变出的第二及第三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 的创始人。1856 年5月6日生于摩拉维亚,1939年9月23日卒于英国。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他在求学时看到J.布罗伊尔医生用催眠法治疗癔病。又于1885~1886年间就学于J.-M.夏尔科,深信神经症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而奏效。他曾用催眠治病,后创始用精神分析疗法。
5,科马洛夫遗言内容是什么
科马洛夫没有留下遗言。 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于1960年入选苏联第一组宇航员,他本人第一次进入太空是在上升1号任务,而在他的第二次飞行任务联盟1号中,他因飞船降落伞故障而死于飞船坠毁。 “联盟一号”的飞行是冷战期间苏联为了与美国竞争登月而进行的绝密行动,并没有电视直播“联盟一号”宇宙飞船返航的过程,而是在失事几个小时之后,才由塔斯社将这不幸的事故公之于众。 从科马洛夫发现飞船返回舱打不开降落伞,到坠毁丧生,只有十余分钟的时间。当时空军现场指挥官报告说需要急救措施,然后掐断了通讯联系,科马洛夫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扩展资料: 由科马洛夫遗言延伸的故事: 初中语文第5册《悲壮的两小时》介绍了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失事丧生前的感人事迹。称1967年苏联“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大气层后,发现无法打开降落伞以减慢飞船速度,将在两小时后坠毁。 此刻全国的电视观众都在收看宇宙飞船的返航情况,科马洛夫在其生命的最后两个小时,当着全国观众的面向领导汇报工作,接受国家领导人授予的“苏联英雄”称号,并向老母、妻子、女儿一一交代后事,遗言相当感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
6,弗洛伊德是谁?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7,弗洛伊德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在西方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精神分析运动。他的著作横跨半个世纪,对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政治科学、社会学和大众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释梦》和《性爱三论》是弗洛伊德支柱性的学术著作。前者通过对梦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自身的探究的幅度,后者将作者自己的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总结为“性”这个基本的观点,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弗洛伊德心理学核心思想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是: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二者虽有界限,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严防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潜意识则始终在积极活动着,当“稽查者”放松警惕时,就通过伪装伺机进入意识中。 扩展资料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 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次年于伦敦逝世。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9,弗洛伊德心理学
弗洛伊德全集标准版目录(整理)(2009-03-08 14:46:49)标签:杂谈 分类:学科建设
1. 歇斯底里研究(1893-1895)
2. 《弗洛伊德较短论著(1893-1906)》前言
3. 夏尔柯(1893)
4. 论歇斯底里现象的精神机制:一次讲座(1893)
5. 防御性神经病(1894)
6. 迷狂性心理症和恐惧症:它们的心理机制和病理成因(1895)
7. 论在“焦虑性神经症”描述之下将一综合症状区别于神经衰弱症之基础(1895)
8. 对我有关焦虑性神经症的论文的批评之答复(1895)
9. 神经症的遗传和病因(1896)
10. 对《防御性神经病》的几点深入说明(1896)
11. 歇斯底里的病因(1896)
12. 《Sig.弗洛伊德博士科学论著(1877-1897)》之摘要
13. 歇斯底里病因中的性(1898)
14. 遗忘的心理机制(1898)
15. 屏蔽记忆(1899)
16. 梦的解析(1900)
17. 论梦(1901)
18. 日常生活的心里病理学(1901)
19. 一个歇斯底里症病例分析的片段(1901【1905】)
20. 性学三论(1905)
2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步骤(1904)
22. 论精神治疗(1905)
23. 性在神经症病因中部分作用之我见(1906)
24. 精神(或心理)诊疗(1905)
25. 舞台上的精神病角色(1942【1905或1906】)
26. 笑话及其与无意识之关系(1905)
27. 詹森的《格拉底瓦》中的谵妄和戏剧(1907)
28. 精神分析和法律诉讼程序中之事实认定(1906)
29. 迷狂性心理症和宗教实践(1907)
30. 儿童的性启蒙(给M.福斯特博士的公开信)(1907)
31. 创造型作家和白日梦(1908)
32. 歇斯底里幻想及其与双性性的关系(1908)
33. 性格和肛门性欲(1908)
34. “文明化”的性道德和现代神经病患(1908)
35. 论儿童性理论(1908)
36. 对歇斯底里性攻击的几点一般性评论(1909)
37. 家庭罗曼斯(1909)
38. 对一个五岁大的孩子的恐惧症的分析(小汉斯的病例)(1909)
39. 有关一个神经性迷狂心理症病例的笔记(“鼠人”)(1909)
40. 有关精神分析的五封信(1910)
41. 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时的一个记忆(1910)
42. 对精神分析疗法的深入审视(1910)
43. 原始文字的两歧意义(1910)
44. 男性对象选择的特殊类型(爱情心理学第一部)(1910)
45. 爱情领域中普遍的贬抑趋势(爱情心理学第二部)(1912)
46. 禁忌和童贞(爱情心理学第三部)(1918)
47. 从精神分的视角看视觉的心理扰乱(1910)
48. “野”精神分析(1910)
49. 有关一个偏执狂病例的自传性说明的精神分析札记(“施莱博尔”)(1911)
50. 通过精神分析把握梦的解析(1911)
51. 移情的动力学(1912)
52. 向医师推荐精神分析(1912)
53. 论治疗的开端(对精神分治疗技术的进一步推荐I)(1913)
54. 回忆、重复和穿刺工作(对精神分治疗技术的进一步推荐II)(1914)
55. 对移情-爱情的观察(对精神分治疗技术的进一步推荐III)(1915)
56. 民间传说中的梦(弗洛伊德和奥本海默合著)(1957【1911】)
57. 论精神分析(1913【1911】)
58. 有关心理运作两个原则的定理(1911)
59. 神经症开始发作的类型(1912)
60. 有关手淫的讨论(1912)
61. 有关精神分析中无意识的一个笔记(1912)
62. 论证明性的梦(1913)
63. 童话故事素材在梦中的出现(1913)
64. 三个匣子的主题(1913)
65. 孩子们说的两个谎言(1913)
66. 神经性迷狂心理症的倾向(对神经症选择问题的探讨)(1913)
67. 为菲斯特《精神分析方法》所撰的导言(1913)
68. 为博尔科《各民族粪尿祭仪》所写的前言(1913)
69. 图腾与禁忌(1913[1912-1913])
70. 精神分析对其科学旨趣的要求(1913)
71. 来自分析实践的观察和实例(1913)
72. 精神分析治疗中的“似曾相识”的记忆幻觉(1914)
73. 米开朗基罗的摩西(1914)
74. 对少儿精神分析的几点反思(1914)
75. 精神分析运动史(1914)
76. 论自恋:一个导论(1914)
77. 本能及其兴衰(1915)
78. 压抑(1915)
79. 无意识(1915)
80. 对梦的解析的一个形而上学性质的补充(1917[1915])
81. 悲伤和忧郁(1917[1915])
82. 与欲望的精神分析理论背道而驰的一个偏执狂病例)(1915)
83. 目前对战争和死亡的的看法(1915)
84. 论无常(1916)
85. 精神分析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性格类型(1916)
86. 精神分析引论(1916-1917)
87. 幼儿神经症病史之一例(“狼人”)(1918[1914])
88. 本能在肛门性欲中的范本化改造(1917)
89. 精神分析道路上的困难(1917)
90. 《诗与真》当中的童年记忆(1917)
91. 精神分析治疗的进展路程(1919)
92. 论大学中精神分析的教学(1919)
93. “一个孩子被打”——性倒错的起源研究(1919)
94. 精神分析和战争神经症导论(1919)
95. 论“诡异”(1919)
96. 为里克《礼仪:精神分析研究》所写前言(1919)
97. 超越快乐原则(1920)
98. 群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1921)
99. 一位妇女的同性恋病例的心理学起源(1920)
100. 精神分析和治疗(1941[1921])
101. 梦和治疗(1922)
102. 嫉妒,恐惧症和同性恋的神经症机制(1922)
103. 百科全书词条两则(1923)
104. 自我与本我(1923)
105. 17世纪的鬼神学神经症一例(1923)
106. 对梦的解析之实践和理论的说明(1923)
107. 对作为整体工作的梦的解析的补充说明(1925)
108. 幼儿性器组织(对性理论的修正补充)(1923)
109. 神经症和精神病(1924)
110. 受虐狂的经济问题(1924)
111. 俄狄浦斯情结的消失(1924)
112. 神经症和精神病的现实性之消失(1924)
113. 精神分析简论(1924)
114. 精神分析的抵抗(1925)
115. 关于“神秘写字拍纸薄”的笔记(1925)
116. 否拒(1925)
117. 解剖学性区分的心理学后果(1925)
118. 约瑟夫•波普尔-林克斯和梦理论(1923)
119. 山多尔•费伦茨博士(纪念他的五十岁寿辰)(1923)
120. 为阿克霍恩的《顽童心理和顽童教育》所写的前言(1925)
121. 约瑟夫•布劳伊尔(1925)
122. 自传研究(1925)
123. 禁止、症状和焦虑(1926)
124. 外行分析的问题:和一位无偏见的先生的对话(1926)
125. 精神分析(1926)
126. 给B’NAI B’RITH协会的发言(1926)
127. 一个幻觉的未来
128. 文明及其不满(1930)
129. 恋物癖(1927)
130. 幽默(1927)
131. 宗教体验(1928)
132.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弑父(1928)
133. 笛卡尔的几个梦:给马克西姆•勒罗伊的信(1929)
134. 歌德奖金受奖辞(1930)
135. 力比多类型(1931)
136. 女性之性(1931)
137. 精神分析导论续编(1933)
138. 恐惧的获得和控制(1932)
139. 为什么战争?(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的通信)(1933)
140. 我与约瑟夫•波普尔-林克斯的交往(1932)
141. 山多尔•费伦茨(1933)
142. 一个错误行为的妙处(1935)
143. 雅典卫城的记忆扰乱(1936)
144. 摩西和一神教(1939)
145. 精神分析大纲(1940)
146. 可终结的分析和不可终结的分析(1937)
147. 分析中的建构(1937)
148. 防御过程中自我的分裂(1940)
149. 精神分析的基础课程(1940)
150. 对反犹主义的一则评论(1938)
10,弗洛伊德的思想是什么
弗洛伊德的思想很多,下面介绍一下他的基本思想。 人格基本构结 : 弗洛依德认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个基本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 (superego)。弗洛依德把人的动机归纳为饿、渴、睡、性等,其中性欲占主导地位(本我)。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会法规等现实条件的制约(超我),受到压抑得不到纾解的冲动而透过梦、失语等形式来寻求满足。弗洛依德相信一个人如果以前曾经有一些创伤性的事件而引致心理有问题,只要他能够知觉地再将那事重演一次,并将本我、自我和超自我作回平衡的处理,那麽问题就会解决。 梦: 弗洛依德认为“梦是一种在现实中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的满足”。他更大胆地认为这些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多半是和“性”有关的。梦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由于人的自我防卫机制把人的本我愿望压抑下去,在潜意识的活动中的主要内容被压抑的愿望并非是直接表达于梦中,而是通过扭曲变作为象征的形式出现,故梦都是象征的。佛洛依德认为梦是由“显梦”(manifest dream-content)及“隐梦”(latent dream-thought)组成的。前者乃梦的表面形式,像经过扭曲与伪装的“密码”,以表现隐梦。佛洛依德认为梦可以使睡者的内心渴望满足;另一个是睡者的求生机制,借著在梦中重新经历生命的创痛来保护自己。 本我、自我与超我 : 在其晚年作品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为三部分:自我、超我、与本我(ego, superego, and id)。 潜意识的本我(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我们最为原始,属满足需求的思绪;此字为弗氏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同属潜意识的超我(德文字为“überich”)代表社会引发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伦理思想反制本我。大部分属于意识层次的自我(ich)则存于原始需求与道德/伦理信念之间,以为平衡。健康的自我具适应现实的能力,以涵纳本我与超我的方式,与外在世界互动。认为心智并非具单一与同质性之物此一立论,仍持续深远的影响著心理学领域以外的人们。弗氏极为关注心智这三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特别是三者间如何互相产生冲突的方式。
11,弗洛伊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建立在他的独特的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的,"精神分析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原先在弗洛伊德那里也首先是指一种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科分支.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也是一种真实存在,它虽然无法用单纯的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的概念来解释,但还是有原因可寻的.由于弗洛伊德开创性的工作,人的潜意识成了科学研究的对象,精神分析学也从而成了一个心理学新的学科分支的代名.
但是弗洛伊德并不满足停留在这一步,他又进一步"向前推进"了他的学说.自1910年发表《精神分析引论》以后,他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这时,他明显地开始认识到自己在心理学上的基本发现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他的学说对人类问题提供的解释远远超出了神经精神病学的狭隘范围.于是,他的立足点越来越高,探讨的问题愈来愈一般化,研究的对象从精神病患者扩大到了整个人类,把他的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广泛地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历史发展的各个领域.弗洛伊德研究的内容已超出了关于心理治疗方法和关于潜意识心理过程的一般性理论的范围.他使他的研究哲学化了,他的精神分析学成了一种哲学,一种社会历史学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分析学又获得了"弗洛伊德主义"的称号.
弗洛伊德自以为通过把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社会现象领域,他的学说就大大地向前发展了.实际上,事与愿违,他的学说因此而出现了深刻的危机.他还在世的时候,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已出现分裂.最早起来修正他的学说的是他的两个高足--阿德勒与荣格.阿德勒提出了所谓"个体心理学".荣格则提出所谓"分析心理学".
弗洛伊德去世后,居住在美国的以弗罗姆,霍尼(K.Horaney)为主要代表的一批年轻的精神分析学家,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作了更加系统的修正.他们认为,精神分析学向"社会心理学"方向发展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片面地强调了人作为生物所具有的本能和欲望,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人的作用.于是,他们在基本保持精神分析学原貌的前提下,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的作用.他们使精神分析学发展成一种"新弗洛伊德主义".
为了改变弗洛伊德忽视社会因素对人的作用的局限性,有些精神分析学家致力于把精神分析学"嫁接于"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后者虽然同前者是对立的,但却深刻地说明了社会理论对人的影响,因此可以弥补前者的不足.这样,从"新弗洛伊德主义"中又衍生出了所谓"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三,精神分析学的自然科学和哲学前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有着自然科学和哲学前提的,它是弗洛伊德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观选择的结果.
1.自然科学前提
变态心理学.18,19世纪,在医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乃是机械唯物论的观点,人们习惯于用生理机制上的障碍来解释精神失常.后来,医学研究中的无数临床经验表明,不少精神病患者的神经系统是完好无损的.这就启迪人们,应当在心理方面去寻找精神病的根源.于是,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应运而生.布鲁尔和夏尔科是变态心理学的卓有成效的研究者.弗洛伊德通过他们受到了变态心理学的强烈影响.
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承认,他从生物学的观点看待人的倾向,以及关于人类行为的本性是被决定的"决定论"观点,主要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
赫尔姆霍兹学派的能量学说.弗洛伊德把这一学派在物理学研究中所提出的"能量"的概念和能量守恒定律引入心理学的研究中.他把人的整个机体看作一个能量系统,并认为,在这个能量系统中,除了以肉体的生理形式表现的机械能,电能和化学能以外,还有在心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心理能,它们是能够相互转化的.他特别强调心理能是同性本能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能,并把这种心理能叫做"里比多"(Libido)."里比多"是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2.哲学前提
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认为,一切现实的个别元素--单子--并不是物理的原子,甚至也不是通常意义的物质.每个单子是一种具有非常广延性的精神实体.单子是活动和能的中心;一个单子的微觉合成许多单子的统觉.个别水滴的声音微不可闻,无数水滴汇成的波浪澎湃的声音除耳聋者外都可以听到,前者名为微觉,后者名为统觉.据此,莱布尼兹还提出了无意识和意识的等差观念.莱布尼兹的这些理论无疑地使弗洛伊德受到启发.
赫尔巴特的意识阈理论,赫尔巴特把莱布尼兹的无意识观念发展成为意识阈理论.他提出,被排挤于阈限以下的观念是无意识的,一个观念要冲出阈限上升到意识,必须和现存于意识中的其它观念适合和一致,不一致的观念不能在意识中共存.观念之间存在着冲突,它们为了在意识中得到实现而进行积极的斗争.他把因与现存于意识中的观点相冲突从而被排斥于意识之外的观念称为"被抑制的观念".赫尔巴特的这些想法对弗洛伊德有很大影响.
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弗洛伊德在谈到无意识过程的存在时说,"精神分析并不是首先迈出这一步的",真正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叔本华,他把叔本华称为自己的"前辈".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时,正值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广泛流传之时.叔本华,尼采等人所开创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公开举起反理性主义的旗帜,在探索人和世界的真正的内在本性的口号下,对包括资产阶级古典人本主义倾向在内的欧洲理性主义传统进行了公开的挑战,他们要求哲学摆脱外在的虚幻世界的引诱而回复到内心世界,以此来改变欧洲哲学发展的方向.弗洛伊德吸取了这股思潮的主要观点,从而他的学说也汇入了这股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