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黄琪翔简介

黄琪翔简介

东省梅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加上将,北伐、抗战时名将。1931年起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第三党)领导人。抗战时先后任集团军总司令、中国远征军副总司令,获授青天白日勋章。战后第三党改成为“中国农工民主党”,曾担任秘书长、副主席。1949年回北京参加政协 ,任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57年鸣放时公开批评苏联,反右开始即被划为右派。文革时再受人身冲击。1970年逝世。

2,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1、秦灭六国之战 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朝统一之战,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进行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2、隋灭陈之战 隋灭陈之战是南北朝末期的统一战争。580年北周宣帝去世后,权臣杨坚于隔年废北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即隋文帝。 在安定内部、解决北方突厥的外患以及并吞西梁后,隋开皇八年(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在隋统一战争中,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渡江作战。 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并陆续招降三吴、岭南等地区。隋文帝完成了大一统,成功结束纷乱近40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3、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之战、宋元崖门海战等,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 崖山位于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又名崖门。 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战争的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的陨落,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 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有人认为这场海战标志着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提出了“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说法。 崖山海战使得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其影响深远延续至今。之后明清的文明形态跟之前大不相同。宋朝的灭亡让中国从农业帝国向商业社会转型的一次尝试化为泡影。 正是因为宋朝尝试放弃集权农业帝国的形态,所以才会在军事上持续弱势。在冷兵器时代的东亚季风区,集权农业帝国或许是文明延续的最优选择。 4、清兵入关 清兵入关是指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满洲贵族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攻占京师(今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满洲贵族调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 此次清军的行军路线,仍采用过去入关侵明的者路,即绕过山海关,由长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军进至翁后(今辽宁阜新附近),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 山海关,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明长城东部的”个重要关口。吴三桂在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时,他已率精锐入山海关,李自成曾对其招降,不允,双方发生激战。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数干骑兵进逼山海关西罗城下,城北翼一支明军起义归顺李自成,山海关城陷在即。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在吴三桂与清兵两军合力下,李自成起义军寡不敌众,只好撤退,于是山海关大门洞开,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随后逐渐建立了对全中国的统治。 5、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灭六国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隋灭陈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崖山海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兵入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昌起义

3,吴逸志将军几个儿女

  没有记录

  吴逸志(1896—1961),名福胜,号锡祺,字学行,广东省丰顺县丰良镇莘陂村人。先后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柏林大学。北伐战争时任第四军团长、支队长、第八路军总参谋、广东国防设计委员、中央训练团教育委员,1937年4月1日晋升少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九战区前敌参谋长,1939年7月12日晋升中将军衔。曾任教育部部员、交通部广州航政局局长兼治海航政局局长。1938年3月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广东代表。1949年2月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去台湾后,于1958年前后任“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台北区两权第一研究组召集人。在台湾去世。军事著作尤多,如《薛伯陵将军指挥之—德安万家岭大捷回忆》,诗文甚佳。
  人物简介编辑
  吴逸志(1896—1961)
  生于1896年12月15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一)。广东丰顺人,号锡祺,字学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

  人生历程编辑
  1919年3月军校毕业后参加援闽粤军。
  1920年11月升任广东陆军第1师(师长邓铿)机关枪连(连长薛岳)中尉排长。
  1921年7月机关枪连扩编为机关枪营(营长薛岳),升任第4连上尉连长。12月所部改编为大元帅府警卫团(团长陈可钰)第1营(营长薛岳)第4连,仍任上尉连长。
  1923年1月调升广东陆军第1师(师长梁鸿楷)参谋处少校二等参谋官。
  1925年8月第1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军长李济深),调任独立旅(旅长张发奎)少校参谋。
  11月改任第12师(兼师长陈可钰)第36团(团长黄琪翔)第2营少校营长。
  1927年1月升任第12师(兼师长黄琪翔)第36团(团长李汉魂)中校副团长。12月调升第4军(军长缪培南)教导第1师(师长邓龙光)第1团上校团长。
  1928年3月教1师改称第4军教导师(师长邓龙光),仍任第1团上校团长。8月教导师并入第4师(师长缪培南),改任第10旅(旅长谢膺白)教导第1团上校团长。10月教1团与教2、教3团并编,改任第4师教导团上校团长。
  1929年9月随部反蒋,教导团扩编为教导旅(旅长陈芝馨),改任上校参谋长。
  1930年1月第4军扩编为护党救国军第4军(军长张发奎),改任第12师(师长邓龙光)上校参谋长。2月第4军缩编为第12师(师长张发奎),降任第34团(团长吴奇伟)上校参谋主任。7月调升第10师(师长薛岳)少将参谋长。12月赴德国考察军事。
  1931年6月回国,出任第1集团军(总司令陈济棠)少将参议。
  1936年7月升任第4路军(总指挥余汉谋)中将总参议。
  1937年4月1日叙任陆军少将。12月调任第12集团军(兼总司令余汉谋)中将高级参谋。
  1938年7月调任第1兵团(总司令薛岳)中将参谋长。12月兵团部改组为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司令长官薛岳),改任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罗卓英)中将参谋长。
  1939年5月调任第9战区干部训练团中将教育长。7月12日晋任陆军中将。
  1940年7月升任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兼干训团教育长。
  1944年3月调任军事委员会中将高级参谋。10月入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学习。
  1945年1月陆大毕业后派任中央训练团教育委员会委员。
  1946年7月11日获颁忠勤勋章。10月10日获颁胜利勋章。
  1947年3月退为备役。
  1948年3月当选国民大会代表。
  1949年2月12日当选广东省政府(主席薛岳)委员兼省航政局局长。
  1960年3月当选“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代秘书长谷正纲)台北区两权第一研究组召集人。
  1961年11月11日在台湾台北无疾而终。

4,北伐战争的前因后果和时间人物各是什么

一、北伐战争的前因。 进行北伐战争,打倒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完成国民革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孙中山生前提出的口号和确定的革命目标,是全国人民的民心所向。 但是,直到孙中山逝世,这个愿望也没有能够实现。这个历史任务,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的国民党人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共同承担的。 二、北伐战争的后果。 1、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共同进行的一场革命的、正义的战争。两党团结合作、一致对敌,北伐军将士英勇奋战,以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辉煌战果。 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北伐军从广州打到武汉、上海、南京,打垮两大军阀,歼敌数十万,一场规模空前广大的人民革命战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2、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北伐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统治全中国,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唯一代表政权。 三、北伐战争的时间。 1926年7月9日-1928年12月29日。 四、北伐战争的人物。 国民革命军8个军10万余人(战争过程中发展到40多个军近百万人),蒋中正任总司令,李济深任总司令部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任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任政治部副主任。 何应钦、谭延闿、朱培德、李济深、李福林、程潜、李宗仁、唐生智分任第1军至第8军军长;缪斌、李富春(共产党员)、朱克靖(共产党员)、廖乾吾(共产党员)、李朗如、林伯渠(共产党员)、黄绍竑、刘文岛分任第1军至第8军党代表或副党代表。 周恩来、毛泽东、林伯渠、张太雷、邓中夏、萧楚女、恽代英、李富春、聂荣臻、蒋先云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实际上领导了北伐军的全部政治工作,对北伐胜利进军起了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下,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1、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北伐军所到之处,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地在广阔的范围内组织起来。湖南、湖北的工会会员,到1926年年底左右,发展到30余万人,在许多地区,工人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纠察队。 1927年1月,汉口、九江工人群众在李立三、刘少奇的领导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示威,同英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先后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配合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 1927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前两次起义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周密策划,精心组织,于3月21日,由上海市总工会发布了总罢工令,参加罢工的达80多万人。接着举行了武装起义。 在起义总指挥周恩来及罗亦农、赵世炎的直接领导下,向驻在上海的反动军阀展开了猛烈的进攻,经过30小时的激战,打败了反动军阀的武装部队,解放了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在上海的长期统治。 中国工人阶级的这次英勇斗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觉悟与革命精神,成为中国工运史上的不朽篇章。它也向一切怀疑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人们表明,中国工人阶级是可以担当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2、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 在北伐革命战争期间,同工人革命运动一样,农民运动也在大半个中国蓬勃开展起来。到1927年6月,全国已有201个县成立了农民协会,人员发展到1000多万人。 特别是由于毛泽东在湖南农村进行的深入广泛的革命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使湖南的农民运动更是如火如荼、波澜壮阔,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在这里,普遍建立了农民协会,真正实行了"一切权力归农会",对农村的封建势力进行了一次空前的扫荡与冲击。 与此同时,还组织和建立了农民武装,仅梭镖队各县就达数万人,全省农民协会会员达518万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伐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时政>>综合报道>>红色记忆:狂飙突进 北伐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统一战线新闻网>>统战百科>>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5,国内有哪些军事方面的杂志?

有以下几种: 舰船知识 航空知识 兵器知识 兵工科技 世界军事 军事历史 军事史林 航空史研究 战争史研究 武器装备可以看《兵器》,《兵器知识》,《轻兵器》,《现代兵器》,《舰船知识》,《现代舰船》,《航空知识》等。军事历史可以看《军事史林》,《突击》,《战争史研究》。 个人推荐一下《世界军事》,他的杂志坚持的特点是权威性、真实性、时效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 近年来,《世界军事》曾有大量文章被海外诸多报刊转载,包括世界权威军事期刊《简氏防务周刊》等。 他的总编辑可是一位大校军衔的解放军人。

6,军事术语有哪些

反斜面阵地示意图,在最近大火的某款射击求生游戏中,这个词经常被用到。那么,反斜面是什么意思呢?反斜面是军事地形学上的一个专业术语,意指背向敌方,面向我方的一侧山坡(也可是废墟,建筑物或其它类似的地形)。反斜面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因为它通常地处敌方的火力死角,可以利用它保存有生力量,抵消敌人的有生力量。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了解一下上甘岭战役,那就是一次经典的反斜面作战。 迂回作战的定义相当广泛,在战场上的实际应用也非常复杂。最简单的迂回是指不正面接触,采用绕行的方法来与敌方作战,简单来说就是——绕过去,断它后路,包围它,这是迂回包抄;绕过去,从侧面打击敌人,这是迂回打击、骚扰;还有就是避开敌人锋芒,寻找攻击机会或干脆溜之大吉,这是迂回撤退。总之这是一种机动且动态的作战态势,要看实际的应用场景。 射程这个词大家都了解,不就是武器能打多远的一个指标嘛。但实际上,射程也分很多种,军事上的射程是指可控的射程,因为不可控的射程是没有战术意义的。拿我们最常见的AK-47步枪为例,它的有效射程是400米,在这个距离上子弹的威力和精准度是可控的,再远就要靠运气了。但截至目前,AK-47的最远伤人记录是一千多米,但那纯属是枪支走火误伤,子弹是飘过去砸到人的。 时钟方位就是电视上经常会说的“敌人在我几点钟方向”。它的实际用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以己方为中心(参考时钟表盘),正前方为12点钟,正后方为6点钟,正左右方分别为9点钟和3点钟。用时钟方位可以确定己方和目标方的方位,但这种方位不是固态的,因为只要自己的朝向一发生变化,方位也跟着变化了。 制空权在现代战争里太重要了,许多战争和战役的第一步就是夺取制空权。所谓制空权就是夺取战场区域上空的控制权,首先要做的就是肃清空域,保证己方部队不受敌方飞行器的监视和威胁。在现代战争中,夺取制空权并不完全是空军的任务,有时候也需要地面部队的协助和配合。

7,中国远征军的总指挥是谁

中国远征军是根据一九四一年成立的中英军事民盟而组织的。当一九四○年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六月四日英法军在敦克尔克弃甲丢盔大溃败之后,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英国希图借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伟大力量,支援它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缅甸)、印(印度)、马(马来亚)方面的军事,挽救远东大后方的危机。同时,在中国方面,为了要取得抗战最后 的胜利,当时也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因此,自一九四○年十月间起,英国首先开放封锁已久的滇缅路,接着酝酿中英军事民盟。一九四一年春,英国邀请“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到缅甸、印度、马来亚作军事考察。以后几经协商,才在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 根据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的意见,中英军事同盟本来早应成立,以便中国军队及早开入缅甸布防。可是英方迟迟不决,直到一九四二年二月间,中国军队才先后动员入缅;三月十二日,即仰光失守后第四日,才正式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以后情况变化未发表),指挥三军在缅甸与英军并肩作战。这就是本文所称的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随着当时情况的发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和三种不同任务、不同作战地区的组织。前一阶段,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国军队动员入缅开始。属于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指挥范围。第一次入缅远征失败后退入印度的部分军队改称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简称“驻印军”或“中国驻印军”;另一部分军队退至本国境内怒江东岸,连同以后新增加的部队到一九四三年春重新成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司令部”,此为后一阶段。但因一般都称“远征军”,以致历史资料中,经常混淆不清。特别是这三种任务不同的部队在三个战区作战,先后又统归史迪威指挥,更易造成错觉。 现在我把中国远征军前后两个阶段、三种情况的实际组织分述如次:第一阶段:可以概括为自珍珠港事变、日寇侵缅、中国出兵远征的时期。 时间: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国军远征军开始入缅起,至一九四二年八月间。 地点:包括全境内同古(即东瓜)、叶带西、斯瓦、仁安羌(即彦南阳)、乔克巴当、棠吉(即东枝)、腊戍、曼德勒(即瓦城)、惠通桥诸战役及失败后分头撤退的地点。 部队番号及指挥官: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由杜聿明代理,继任罗卓英,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兼,第二百师师长戴安澜、新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第九十六师师长余韶,游击司令(即第五军新兵训练处)黄翔;第六军军长甘丽初,第四十九师师长彭璧生、第九十三师师长吕国铨、暂五十五师师长陈勉吾;第六十六军军长张轸,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新二十八师师长刘伯龙、新二十九师师长马维骥。 第二阶段:可以概括为准备反攻及打通中印公路(亦称史迪威公路)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又分为两个方面:印度方面:时间:自一九四二年八月间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及新二十二师、新三十八师等部队退入印度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止。 地点:包括中缅印边境孟拱、密支那、八莫及畹町会师、打通中印公路诸战役。 部队番号及指挥官: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史迪威兼,副总指挥郑洞国(前为罗卓英);新一军军长郑洞国,继任孙立人;新三十师师长胡素,继任唐守治;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继任李鸿;第五十师师长潘裕昆;新六军军长廖耀湘,新二十二师师长李涛,第十四师师长龙天武。 中国方面: 时间:自一九四三年四月前后至一九四五年三月前后。 地点:包括中缅边境松山、腾冲、龙陵、畹町会师诸战役。 部队番号及指挥官;远征军司令长官司令部司令官陈诚,继任卫立煌,副司令长官黄琪翔;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第二军军长王凌云、第六军军长黄杰,第七十一军军长钟彬、第五军第二百师师长高吉人;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第五十三军军长周福成、第五十四军军长阙汉骞;直属部队,第八军军长何绍周。本文所述,只是远征军第一阶段一些惨痛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