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为什么说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为什么说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2,中国“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美誉的原因

首先,一个民族若没有自己特质的东西传承,就不是一个文明之族。
中国从上古到至今,一直都没有断茬文明,而这个文明就是:华夏文明。华夏文明包含文字、书法、陶技、铸造等技艺,这些技艺一直流传到今天,依然发扬光大,并没有因此而失传!
礼仪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主要表现在待人接物上。上至君臣之间,下至黎民百姓,用以约束人的形为,以达到温文尔雅的举止。
中国的文化,一脉相承,大致还能保存。但随着科技的兴起,我们已经损失了很多传承技能,这令人叹息而担忧!

3,为什么古代中国称为礼仪之邦

因为从伏羲到黄帝再到西周中国人都遵从礼治。《左传》上说:“有服章之美为之华,礼仪之大为之夏。” 从伏羲著书:《易经》起,中国人就开始遵从礼仪。以礼仪治理天下,礼仪的根本在于遵从天道。天道就是指秉持正义。大道无极则天道不止。天道循环乃宇宙之根本。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万物归宗复太极,太极归宗还无极。这就是宇宙的奥秘。 而治理天下中国人主张无为而治垂拱而治则天下太平。以法治天下,天下苍生皆暴戾,所以中国人不主张以法治理天下而以礼治理天下则顺其天道,王者之气出自正义。堂堂正正才顺乎天意,秉持正义则大道大德。大道大德则无往而不胜。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周公制礼作乐。《周礼》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所著。《周礼》《易经》将中国礼仪制度完善。人们的一切行为准则都必须服从礼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说君王有君王的表率,父亲也要有父亲的崇高品德。君王破坏礼仪就是独夫民贼,人人得而诛之。所以君王制定国策上古时代甚至到春秋战国国君都先要祭司占卜吉凶占卜是否符合天意才能决定是否执行君王的决策。这就是礼仪制约王权,王权与神权并立。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其实是说刑罚不可以用于侮辱君子,君子犯罪士可杀不可辱。而礼仪则不止于传达到庶民。这里要解释一个庶民。庶民并不包括奴隶。庶民是指贵族以外的平民。而平民则也必须遵从礼法的。下是指止于。礼法止于庶民。也就是说治理庶民也是用礼法。而庶民只许的奴隶就是用刑罚。所以梁鸿孟光举案齐眉的时候正是他们为庶民之时。虽然是庶民贫穷但他们依旧保持着遵从礼法的崇高品德。这就是礼仪传达到庶民的楷模。礼仪一切必须遵从天道,在大义面前就必须舍弃小义。大义凛然则浩然正气,大义凛然浩气长存。就是战争也必须秉持正义。讨伐不义。战场上反对搞兵法谋略。所以才出现宋襄公、楚庄王的现代人认为的笑话。宋襄公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复述了。楚庄王的说一说。楚国和晋国打仗。楚国总打败仗。有一回楚国打胜了。晋军逃跑,楚军追击。于是,一幕现代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晋军的兵车陷入泥潭跑不了。楚军追上来居然帮晋国军队推车出泥潭。于是晋军继续逃,楚军继续追。楚军又追上了晋军。这回楚军帮晋军把晋军战车上的旗帜和辎重给扔掉告诉晋军这样才逃得快。 看到这大家都傻了吧。其实,这在当时真不是愚蠢,恰恰相反宋襄公和楚庄王奉行的正是《周礼》。打仗也要秉持正义堂堂正正这叫君子之战。 所以到了孔子的时代,孔子会感叹: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家臣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礼》不再适合历史潮流而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可以看到最坚持《周礼》的鲁国不仅顽强的存国到战国中期,并且鲁国保持了最为完备的历史典籍与经典著作。礼仪大道揭示了宇宙万物之真理。所以后来的道教、儒教和中国佛教都秉持这一伟大的原则。中国礼仪之邦华夏礼仪文明当浩然宇宙与日月同辉!

4,中国为什么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礼仪之邦的历史由来你知道吗?

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都有礼仪之邦的称谓,可以说是有礼仪之大谓之夏,那么我国的礼仪又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他又是怎么样影响了我们这么多年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我们是怎么样成为礼仪之邦的吧。 相传在3000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周公提出了礼法的纲领。而后又经过传播发展最终成为我们现在了解的中华的新的礼仪。但是关于礼的起源说法不一,总结起来有五种说法,第一种是天神生礼仪,第二种说法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第三种说法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第四种说法是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第五种是礼生于礼,起源于俗。 关于礼的内容其实可以分为政治和生活两大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 、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礼法最终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加强统治者的统治。虽然这种礼法并没有法律的地位,但是这也是我们约定俗称的东西,有时候也起到了“准法律”的作用,而且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常见的古代礼仪有很多,就比如我们古代汉族的十种礼仪动作和两项常规动作。十种礼仪动作分别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两种常规动作是初相见、敬父母行一拜之礼,朋友同学同事行拱手礼。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好像也更加为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感到自豪,如今又在大街上,我们很容易发现有很多的汉服小姐姐或者小哥哥,他们有时候在见面时也会行礼,可能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一种礼仪方式。 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具体行礼的标准是什么,但是我们能知道和了解的就是我们古人的礼仪方式究竟是什么。虽然我们现在基本上都是用握手来代替那些反锁的礼仪,但是多了解总是没错的。我们先来说说拱手礼,拱手礼一般用于日常的相见或者送别的时候;辑礼,这种比拱手礼要重,一般用于尊敬长辈,同学朋友之间的互敬; 我们都知道三拜九叩,这三拜并不是用于日常的生活当中,而是用于人生大事上;我们还有叩首礼,这种礼仪我们在古代历史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就比如在结婚的时候,我们就会行叩首礼,它是在特定场合才可以用的,敬天敬地敬父母敬祖先,还有结婚时夫妻之间的对拜,这种礼仪并不能随便使用,如果随便使用的话,就会被认为是亵渎礼法。 除此之外,还有鞠躬礼,是用来表示谦恭,礼让,接受的意思的;还有交手礼,是用来表示推让,给予,示之的。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自行了解。

5,中国是礼仪之邦吗?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 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6,中国真的是一个礼仪之邦吗?

中国曾经真的是礼仪之邦(2009-05-24 21:20:08) 他们如此服从上级,尊敬长者,以至于孩子对父母的关系就像具有某种宗教性一样。对孩子来说,任何图谋反对父母的行为,即使是言语都鲜有听闻。任何触犯者都会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就像我们的杀亲之罪一样受到惩罚。此外,在同辈人之间甚或路人之间也都彼此尊重,彼此恪守一定的礼制。在我们这些不习惯受规矩约束的欧洲人看来,这些似乎有点低三下四的样子,然而对中国人来说却是通过经常实践而形成的天性,他们很乐于遵守。我们的同胞们吃惊地发现,无论是农民还是仆人,当他们必须向朋友们告别或者他们久别重逢时,都表现得如此彬彬有礼,以至于他们的行为甚至完全可以和欧洲贵族的社交举止相媲美。至于达官文士、显贵阁老之间又如何呢?他们彼此交谈时,几乎没有人出言不逊,故意伤人,也很少有人把仇恨、愤怒或激动之情表露于外。可是在我们欧洲,人们之间客气而诚恳的交谈很少会长久。随着人们的相互熟识,遵规守礼的言行和谨慎的客气就会被搁置一旁而变得随意起来,随之很快就会引起蔑视、诽谤、愤慨以至敌视。在中国恰恰相反,在邻里甚至家庭成员之间,人们都恪守一定的外在规范习俗,所以他们能一直保持着一种长久的谦恭礼貌。 尽管中国人也不乏贪婪,也有各种不检点之处和虚荣心;尽管中国人还没有完全达到真正的合乎道德的生活;尽管他们不能把罪恶的根源从人性中彻底消灭,他们还是显示了:从罪恶特性中生长出的萌芽至少在相当程度上能够被控制。 有谁不对这样一个帝国的君主感到惊讶呢?他的伟大几乎超越了人的可能,他被人们视为人间的上帝,人们对他的旨意奉行无违。尽管如此,他却习惯于如此地培养自身的道德与智慧;位居人极,却认为在遵纪守法、礼贤下士方面超过臣民才是自己的本职。难以理解的是,所有人君中最伟大的、在现世无所不能的统治者,竟对后世在史书中的评价畏敬三分,而且他对史书评价的畏惧远远超过对其他国王、王公大臣的畏惧。因此,他小心翼翼地躲避任何有碍自己在位声誉的行为,以防史官把他不光彩的言行记录入皇家秘密的档案内。 ——莱布尼茨写于1697年(康熙年间)这是一个外国人写的

7,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仪一词,最早源自于周礼。 周王朝之前的华夏族,都是比较迷信的,尤其是商王朝,那时候的商王,自诩天命神授,不论干什么都喜欢占卜。而周人本来也信神鬼,但经历了殷商灭亡之后,明白了稳定人心对政权安危的重要性。因此,周王朝的统治者对传统宗教神学作了大幅修正,对商朝及之前朝代的礼仪乐曲进行了全面整改。 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系统的行为规范以及制度体系,这就是后来孔子以及儒生们推崇的“礼乐文化”。而起初那些为贵族阶层提供礼乐服务的专业人员,就是儒的前身,到了春秋时期,有感于“礼崩乐坏”,孔子对周记进行了全方位的完善与全新解读,并逐渐形成了影响中国2000多年的流派。 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礼之价值本身的发展,礼一方面不断得到统治者的推崇,一方面也越来越为整个生活所重视,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儒家的推动下,礼也随之传播到更加广阔的社会之中,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遵守。 中国古代社会逐渐形成严格的礼制对人们的言行加以约束,礼也最终成为全社会自觉检查和约束自己言行举止的依据和标准。中国所谓“礼仪之邦”的称号便是源于这种礼的整体性和社会化。 经过秦朝的摸索、楚汉相争的战乱后,到了汉武帝时期,结合现实的发展及客观形势的需要,正式确立了“内儒外法”的治国方针。而在相同时期,其他国度的文明要么被野蛮无情地打断,要么是依旧未能摆脱迷信鬼神的思想,与中华民族的体系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样相比较之下,我们无愧于“礼仪之邦”这个称号。

8,为什么中国是礼仪之邦?

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义之邦”。典籍依据:《诗》序:“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礼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请采纳回答谢谢

9,中国是礼仪之邦的由来?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从礼纪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厦文明就是确证.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 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 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 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 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 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 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10,中国“礼仪之邦”的由来是什么?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从礼纪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厦文明就是确证. 尊老敬贤,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2.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3.礼貌待人,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都十分注重的。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始终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自古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义之邦”。典籍依据:《诗》序:“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礼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2、礼义之邦,与儒家主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很大的关系。就是说当国君的要符合当国君的要求与规范,当臣子的要符合当臣子的要求与规范;当国君的要懂得事事时时按当国君的道理去做人行事,当臣子的要事事时时按当臣子的道理去做人行事。治民先治心、齐民先齐心,“礼义”实则是立国安邦的基础。把“礼义之邦”译作“state of ceremony”,意即典礼之国,是不对的! 3、礼仪之邦,没有出处,更像是礼义之邦的笔误。礼仪,更多地应该是讲致敬、行礼的仪式:从招手、握手、鞠躬、请安等,到升旗、奏乐、鸣枪、红地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