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八拜之交各个故事的大概内容,要简短,不要太长,简介。

八拜之交各个故事的大概内容,要简短,不要太长,简介。

后来八拜之交指: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
知音之交

俞伯牙,是楚国郢都人,在晋国任上大夫。晋侯想与楚国通好,就派俞伯牙访问楚国。俞伯牙到楚国办完公事,拜辞楚王,楚王赠给黄金彩缎,高车驷马。俞伯牙离楚国一十二年,想走水路绕大圈而回,饱览楚国江山胜景。就假奏楚王说:“臣身患小恙,不能骑马乘车,想坐船回去,以便医药。”楚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命令水师拨一只大船送俞伯牙回晋国。

俞伯牙乘着官船,不一日,到了汉阳江口。正当八月十五,中秋之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倾盆,官船不能前进,停靠山脚下。不一会儿,风平浪静,云散月现。那雨后之月,更加光亮。俞伯牙坐在舱中闷得慌,就走到船头上,一边观赏月色,一边捧起瑶琴,轻轻弹奏。忽然,俞伯牙发现有人在偷偷地赞赏他的琴音,立刻叫人去找,当场找来了一个樵夫。俞伯牙见是个砍柴的人,就笑着说:“山中砍柴之人,也能听琴?叫他走吧。”那个樵夫不仅不走,还高声说:“大人错了!岂不知‘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无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山脚下也不应该有弹琴之客了。”伯牙见他出言不凡,就问他:“他既是听琴的,我刚才所弹何曲?”樵夫答:“刚才大人所弹的是孔子叹颜回。对不对?”伯牙一听回答,非常高兴地说:“先生果然是听琴者。”就吩咐手下的人把那位先生请上船细谈。

那樵夫上得船来,伯牙手下的人见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手拿尖担,腰插板斧。就嘱咐他说:“喂,你见了我老爷要下跪叩头。问你什么,要小心答应。”那樵夫说:“诸位不用粗鲁,待我解衣相见。”说完脱下蓑衣斗笠,解下板斧、放下尖担,下船舱向伯牙作了个长揖而不下跪叩头,说:“小人施礼了。”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中哪里有这樵夫?慢慢举手说:“贤友免礼罢。”叫书童搬一个凳子放在下席让他坐。那樵夫见伯牙全无客礼,也不谦让,俨然坐下。伯牙既不叫人奉茶,也不问姓名,劈头就问:“刚才岸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正是。”伯牙说:“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此琴何人所造?弹它有甚好处?”樵夫答:“此琴是伏羲氏所琢,是瑶池之乐,故名瑶琴……”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熟知乐理,非常高兴,但又怀疑他是死记的这些话,想再试他一试。就对他说:“有一次,孔子正在室内弹琴,他的学生颜回从外面进来,忽听琴音中有凶杀之意,不免一惊,问明之后,才知刚才有一只猫,想捕捉一只老鼠,孔子见了,不由得在感情上受到一点影响,并在琴音中不知不觉地表现了出来。象颜回这样,真可算得是知音了!假如下官弹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樵夫说:“大人试弹一下,小子尽心猜度。若猜不着,大人休得见罪。”伯牙望望高山弹琴,在琴音中表现山的高耸之状。樵夫听了,称赞说:“美哉!巍巍乎,意在高山!”伯牙又对着江水弹琴,在琴音中表现水的奔流之势。樵夫听了,又称赞说:“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俞伯牙听见樵夫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大吃一惊,赶忙放下瑶琴与樵夫施宾主之礼。连声说:“失敬,失敬!真是石中有美玉之藏,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躬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字子期。”说完,又转问:“大人高姓?在何处为官?”伯牙拱手说:“下官俞瑞,在晋国做官,是访问楚国而来。”伯牙推子期坐到客位上,自己坐主席相陪,叫书童奉茶。喝完茶,二人上席饮酒。伯牙又问:“听先生口音,是楚国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子期说:“小人寒舍就在离此不远的钟家村。”又说:“实不相瞒,小子上有双亲在堂。为赡养父母,在此砍柴度日。虽三公之尊也不能使我离开父母。”伯牙见他这样有孝心,愈加敬重。又问:“青春多少?”子期说:“虚度二十有七。”伯牙说:“下官年长一岁。子期若不嫌弃,愿与先生为知音之交,以兄弟相称。”子期笑着说:“大人是上国名公,我钟徽是穷乡贱子,怎敢高攀!”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拜罢,二人继续饮酒,彼此谈心。

钟子期同俞伯牙谈得兴趣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船上水手都起身准备开船。子期起身告辞。伯牙紧握子期的手说:“贤弟,我与你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想请贤弟与愚兄同行数日,未知可否?”子期说:“只因双亲在堂,不敢远游,小弟只好失陪。”伯牙沉默了一会儿,说:“也罢,明年中秋节还是我来看贤弟。”子期说:“既如此,小弟来年中秋节准在江边恭候贤兄,不敢有误。”伯牙叫书童拿来一些银子赠给子期,二人洒泪而别。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第二年的中秋节晚上,俞伯牙乘船来到汉阳江口,将船靠在去年中秋节与子期相会的地方。伯牙走上船头,见月光明高,照得如同白昼,却不见子期。等候到天高,仍不见子期的踪影。伯牙梳洗后,带着随从,上岸到钟家村去探望。走了不远,来到三叉路口,不知哪条路往钟家村去。正好迎面来了一个老翁。伯牙向前施礼之后,问:“请问往钟家村去,应走哪条路?”原来,这两条路都是到钟家村去的,一条往村南,一条往村北。老翁便问:“先生要拜访何人?”伯牙说:“拜访钟子期。”老翁听后,放声大哭说:“子期就是我儿。支年中秋节,晋国上大夫俞伯牙送了他一些银子,我儿买书攻读。他白昼砍柴,夜晚读书,耗费心力,染成疾病,数月之后就亡故了。”伯牙一听,双手捶胸,倒在地上痛哭不已。钟公问书童:“此位先生是谁?”书童说:“就是俞伯牙老爷。”钟公说:“原来就是我儿子的好友。”忙扶起伯牙。伯牙含泪问钟公:“令郎葬在在何处?”钟公说:“按儿的遗言,葬于马鞍山江边,以候晋大夫俞伯牙。”于是,伯牙请钟公领他到坟前一拜。

俞伯牙来到钟子期的坟前,拜了几拜。捧起瑶琴弹了一曲之后,便把瑶琴在石头上摔了个粉碎。钟公感到奇怪,便问:“先生为何摔碎此琴?”伯牙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钟公说:“原来如此,可怜,可怜!”伯牙对钟公说:“下官伤感在心,不随老伯到府上去了。待我上表晋侯辞官归家,再来接老伯与老伯母同到我家,养老送终。我即是子期,子期即是我。请伯你不以下官为外人。”说完,给钟公送了一些银子,辞别而去。

后来,人们把善于欣赏音乐的人叫做“知音”,并且用“知音之交”来比喻彼此非常了解的知心朋友。

舍命之交

背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湾何须数?君看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昔时,齐国有管仲,字夷吾;鲍叔,字宣子,再个自幼时以贫贱结交。后来鲍叔先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举荐管仲为首相,位在己上。两人同心辅政,始终如一。管仲曾有几句言语道:“吾尝一战一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一仕一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谈论,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有利不利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利多,鲍叔不以为贪,知我贫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所以古今说知心结交,必曰:“管鲍”。今日说两个朋友,偶然相见,结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万古。
春秋时,楚元王崇懦重道,招贤纳士。天下之人闻其风而归者,不可胜计。西羌积石山,有一贤士,姓左,双名伯桃,勒亡父母,勉力攻书,养成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年近四旬,因中国诸侯互相吞并,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未尝出仕。后闻得楚元王慕仁好义,遍求贤土,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径奔楚国而来。迤俪来到雍地,时值隆冬,风雨交作。有一篇《西江月》词,单道冬天雨景:

习习悲风割面,蒙蒙细雨侵衣。催冰酿雪逞寒威,不比他时和气。山色不明常暗,日光偶露还微。天涯游子尽思归,路上行人应悔。

左伯桃冒雨荡风,行了一日,衣裳都沾湿了。看看天色昏黄,走向村间,欲觅一宵宿处。远远望见竹林之中,破窗透出灯光,径奔那个去处。见矮矮篱笆,围着一间草屋,乃推开篱障,轻叩柴门。中有一人,启户而出。左伯桃立在檐下,慌忙施礼曰:“小生西羌人氏,姓左,双名伯桃。欲往楚国,不期中途遇雨。无觅旅邸之处。求借一宵,来早便行,未知尊意肯容否?”那人闻言,慌忙答礼,邀入屋内。伯桃视之,止有一塌,塌上堆积书卷,别无他物。伯桃已知亦是懦人,便欲下拜。那人云:“且未可讲礼,容取火烘干衣服,却当会话。”当夜烧竹为火,伯桃烘衣。那人炊办酒食,以供伯桃,意甚勤厚。伯桃乃问姓名。其人曰:“小生姓羊,双名角哀,幼亡父母,独居于此。乎生酷爱读书,农业尽废。今幸遇贤土远来,但恨家寒,乏物为款,伏乞恕罪。”伯桃曰:“阴雨之中,得蒙遮蔽,事兼一饮一食,感佩何忘!”当夜,二人抵足而眠,共话胸中学问,终夕不寐。
比及天晓,淋雨不止。角哀留伯桃在家,尽其所有相持,结为昆仲。伯桃年长角哀五岁,角哀拜伯桃为兄。一位一日,雨止道干。伯桃曰:“贤弟有王位之才,抱经纶之志,不图竹帛,甘老林泉,深为可惜。”角哀曰:“非不欲仕,亲未得其便耳。”伯桃曰:“今楚王虚心求士,贤弟既有此心,何不同往?”角哀曰:“愿从兄长之命。”遂收拾些小路费粮米,弃其茅屋,二人同望南方而进
行不两曰,又值阴雨,羁身旅店中,盘赉罄尽,止有行粮一包,二人轮换负之,冒雨而走。其雨末止,风又大作,变为一天大雪,怎见得?你看:

风添雪冷,雪趁风威。纷纷柳絮狂飘,片片鹅毛乱葬。团空搅阵,不分南北西东;遮地漫天,变尽青黄赤黑。探梅诗窖多清趣,路上行人欲断魂。

二人行过歧阳,道经粱山路,问及樵夫,旨说:“从此去百余里,并无人烟,尽是荒山旷野,狼虎成群,只好休去。”伯桃与角哀曰:“贤弟心下如何?”角哀曰:“自古道生育命。既然到此,只顾前进,休生退悔。”又行了一日,夜宿古墓中,衣服单薄,寒风透骨。
次日,雪越下得紧,山中仿佛盈尺。伯桃受冻不过,曰:“我思此去百余里,绝无人家;行粮不敷,衣单食缺。若一人独往,可到楚国;二人惧去,纵然不冻死,亦必饿死于途中,与草木同朽,何益之有?我将身上衣服脱与贤弟穿了,贤弟可独赘此粮,于途强挣而去。我委的行不动了,宁可死于此地。持贤弟见了楚王,必当重用,那时却来葬我未迟。”角哀曰:“焉有此理?我二人虽非一父母所生,义气过于骨肉。”我安忍独去而求进身耶?”遂不许,扶伯桃而行。行不十里,伯桃曰:“风雪越紧,如何去得?且于道旁寻个歇处。“见一株枯桑,颇可避雪,那桑下止容得一人,角哀遂扶伯桃入去坐下。伯桃命角哀敲石取火,热些枯技,以御寒气。比及角哀取了柴火到来,只见伯桃脱得赤条条地,浑身衣服,都做一堆放着。角哀大惊,曰:“吾兄何为如此?”伯桃曰:“吾寻思无计,贤弟勿自误了,速穿此衣服,负粮前去,我只在此守死。”角哀抱持大哭曰:“吾二人死生同处,安可分离?”伯桃曰:“若旨饿死,白骨谁理?”角哀曰:“若如此,弟情愿解衣与兄穿了,兄可费粮去,弟宁死于此”‘伯桃曰:“我乎生多病,贤弟少壮,比我甚强;更兼胸中之学,我所不及。若见楚君,必登显宦。我死何足道哉!弟勿久滞,可宣速往。”角哀曰:“令兄饿死桑中,弟独取功名,此大不义之人也,我不为之。”伯桃曰:“我自离积石山,至弟家中,一见如故。知弟胸次不见,以此劝弟求进。不幸风雨所阻,此吾天命当尽。若使弟亦亡于此,乃吾之罪也。”言讫,欲跳前溪觅死。角哀抱住痛哭,将衣拥护,再扶至桑中。伯桃把衣服推开。角哀再欲上前劝解时,但见伯桃神色己变,四肢撅冷,一不能言,以手挥令去。角哀寻思:“我若久恋,亦冻死矣,死后准葬吾兄?”乃于雪中再拜伯桃而哭曰:“不肖弟此去,望兄阴力相助。但得微名,必当厚葬。”伯桃点头半答,角哀取了衣粮,带泣而去。伯桃死于桑中。后人有诗赞云:

寒来雪一尺,人去途千里。
长途苦雪寒,何况囊无米?
并粮一人生,同行两人死;
两死诚何益?一生尚有恃。
贤哉左伯桃!陨命成人美。

角哀捱着寒冷,半饥半饱,来到楚国,于旅郧中歇定。次日入城,问人曰:“楚君招贤,何由而进?”人曰:“宫门外设一宾馆,令上大夫裴仲接纳天下之士。”角哀径投宾馆前来,正值上大夫下车。角哀乃向前而揖,裴仲见角哀衣虽蓝缕,器宇不见,慌忙答礼,问曰:“贤士何来?”角哀曰:“小生姓羊,双名角哀,雍州人也。闻上国招贤,特来归投。”裴仲邀人宾馆,具酒食以进,宿于馆中。次日,裴仲到馆中探望,将胸中疑义盘问角哀,试他学问如何。角哀百问百答,谈论如流。裴仲大喜,入奏元王,王即时召见,问富国强兵之道。角哀首陈十策,旨切当世之急务。元王大喜!设御宴以持之,拜为中大夫,赐黄金百两,彩段百匹。角哀再拜流涕,元王大惊而问曰:“卿痛哭者何也?”角哀将左伯桃脱衣并粮之事,一一奏知。元王闻其言,为之感伤。诸大臣旨为痛惜。元王曰:“卿欲如何?”角哀曰:“臣乞告假,到彼处安葬伯桃己毕,却回来事大王。”元王遂赠己死伯桃为中大夫,厚赐葬资,仍差人蹋随角哀车骑同去。
角哀辞了元王,径奔粱山地面,寻旧日枯桑之处。果见伯桃死尸尚在,颜貌如生前一般。角哀乃再拜而哭,呼左右唤集乡中父老,卜地于浦塘之原:前临大溪,后靠高崖,左右诸峰齐抱,风水甚好。遂以香汤林浴伯桃之尸,穿戴大夫衣冠;置内棺外椁,安葬起坟;四周筑墙栽树;离坟一十步建享堂;塑伯桃仪容;立华表,柱上建牌额;墙侧盖瓦屋,令人看守。造毕,设祭于享堂,哭泣甚切。乡老从人,无不下泪。祭罢,各自散去。角哀是夜明灯燃烛而坐,感叹不己。忽然一阵阴风飒飒,烛灭复明。角哀视之,见一人于灯影中,或进或退,隐隐有哭声。角哀叱曰:“何人也?辄敢夤夜而人!”其人不言。角哀起而视之,乃伯桃也。角哀大惊问曰:“兄阴灵不远,今来见弟,必有事故。”相桃曰:“感贤弟记忆,初登仕路,奏请葬吾,更赠重爵,并棺椁衣衾之美,凡事十全。但坟地与荆轲墓相连近,此人在世时,为刺秦王不中被戮,高渐离以其尸葬于此处。神极威猛。每夜仗剑来骂吾曰:‘汝是冻死饿杀之人,安敢建坟居吾上肩,夺吾风水?若不迁移他处,吾发墓取尸,掷之野外!’有此危难,特告贤弟。望改葬于他处,以免此祸。”角哀再欲问之,风起忽然不见。角哀在享堂中,一梦一觉,尽记其事。
天明,再唤乡老,问:“此处有坟相近否?”乡老曰:“松阴中有荆轲墓,墓前有庙。”角哀曰:“此人昔刺秦王,不中被杀,缘何有坟于此?”乡老曰:“高渐离乃此间人,知荆轲被害,弃尸野外,乃盗其尸,葬于此地。每每显灵。士人建庙于此,四时享祭,以求福利。”角哀闻言,透信梦中之事。引从者径奔荆轲庙,指其神而骂曰:“汝乃燕邦一匹夫,受燕太子毒养,名姬重宝,尽汝受用。不思良策以副重托,人秦行事,丧身误国。却来此处惊惑乡民,而求祭把!吾兄左伯桃,当代名懦,仁义廉洁之士,汝安敢逼之?再如此,吾当毁其庙,而发其冢,永绝汝之根本!”骂讫,却来伯桃墓前祝曰:“如荆轲今夜再来,兄当报我。”归到享堂,是夜秉烛以持。果见伯桃哽咽而来,告曰:“感贤弟如此,亲荆轲从人极多,旨土人所献。贤弟可柬草为人,以彩为衣,手执器械,焚于墓前。吾得其助,使荆轲不能侵害。”言罢不见。角哀连夜使人束草为人,以彩为衣,各执刀枪器械,建数十于墓侧,以火焚之。祝曰:“如其无事,亦望回报。”
归到享堂,是夜闻风雨之声,如人战敌。角哀出户观之,见伯桃奔走而来,言曰:“弟所焚之人,不得其用。荆轲又有高渐离相助,不久吾尸必出墓矣。望贤弟早与迁移他处殡葬,兔受此祸。”角哀曰:“此人安敢如此欺凌吾兄!弟当力助以战之。伯桃曰:“弟,阳人也,我皆阴鬼:阳人虽有勇烈,尘世相隔,焉能战阴鬼也?虽茎草之人,但能助喊,不能退此强魂。”角哀曰:“兄且去,弟来日自有区处。次日,角哀再到荆轲庙中大骂,打毁神像。方欲取火焚庙,只见乡老数人,再四哀求曰:“此乃一村香火,若触犯之,恐赂祸于百姓。”须舆之间,土人聚集,都来求告。角哀拗他不过,只得罢久
回到享堂,修一道表章,上谢楚王,言:“昔日伯并粮与臣,因此得活,以遇圣主。重蒙厚爵,乎生足矣,容臣后世尽心图报。”词意甚切。表付从人,然后到伯桃墓侧,大哭一场。与从者曰:“吾兄被荆轲强魂所逼,去往无门,吾所不忍。欲焚庙掘坟,又恐拂土人之意。宁死为泉下之鬼,力助吾兄,战此强魂。汝等可将吾尸葬于此墓上右,生死共处,以报吾兄并粮之义。回奏楚君,万乞听纳臣言,永保山河社稷。”言讫,掣取佩剑,自则而死。从者急救不及,速具衣棺殡殓,理于伯桃墓侧。
是夜二更,风雨大作,雷电交加,喊杀之声,闻数十里。清晓视之,荆轲墓上,震烈如发,白骨散于墓前。墓边松相,和根拔起。庙中忽然起火,烧做自地。乡老大惊,都往羊、左二墓前,焚香展拜。从者回楚国,将此事上奏元王。元王感其义重,差官往墓前建庙,加封上大夫,赦赐庙额曰“忠义之词”,就立碑以记其事,至今香火不断。荆轲之灵,自此绝矣。土人四时祭把,所祷甚灵。有古诗云:

古来仁义包天地,只在人心方寸间。二士庙前秋日净,英魂常伴月光寒。

鸡黍之交

种树莫种垂杨枝,结交莫结轻薄儿。杨枝不耐秋风吹,轻薄易结还易离。君不见昨日书来两相忆,今日相逢不相识!不如杨杖犹可久,一度春风一回首。

这篇言语是《结交行》,言结交最难。今日说一个秀才,是汉明帝时人,姓张名劭,字元伯,是汝州南城人氏。家本农业,苦志读书;年一十五岁,不曾婚娶。其老母年近六旬,并弟张勤努力耕种,以供二膳。时汉帝求贤。劭辞老母,别兄弟,自负书囊,来到东都洛阳应举。在路非只一日。到洛阳不远,当日天晚,投店宿歇。是夜,常闻邻房有人声唤。劭至晚问店小二:“司壁声唤的是谁?“小二答道:“是一个秀才,害时症,在此将死。”劭曰:“既是斯文,当以看视之。”小二日:“瘟病过人,我们尚自不去看他:秀才,你休去!”
劭曰:“死生育命,安有病能过人之理?吾须视之。”小二劝不住。劭乃推门而入,见一人仰面卧于土榻之上,面黄肌瘦,口内只:“救人!”劭见房中书囊、衣冠,都是应举的行动,遂扣头边而言曰:“君子勿忧,张劭亦是赴选之人。今见汝病至笃,吾竭力救之。药饵粥食,吾自供奉,且自宽心。”其人曰:“若君子救得我病,容当厚报。”劭随即挽人请医用药调治。早晚汤水粥食,劭自供给。

数日之后,汗出病减,渐渐将息,能起行立。劭问之,乃是楚州山阳人氏,姓范,名式,字巨卿,年四十岁。世本商贾,幼亡父母,有妻小。近弃商贾,来洛阳应举。比及范巨卿将息得无事了,误了试期。范曰:“今因式病,有误足下功名,甚不自安。”劭曰:“大丈夫以义气为重,功名富贾,乃微末耳,已有分定。何误之有?”范式自此与张劭情如骨肉,结为兄弟。式年长五岁,张劭拜范式为兄。

结义后,朝暮相随,不觉半年。范式思归,张劭与计算房钱,还了店家。二人同行。数日,到分路之处,张劭欲送范式。范式曰:“若如此,某又送回。不如就此一别,约再相会。"
二人酒肆共饮,见黄花红叶,妆点秋光,以劭别离之兴。酒座司杯泛荣英,问酒家,方知是重阳佳节。范式曰:“吾幼亡父母,屈在商贾。经书虽则留心,亲为妻子所累。幸贤弟有老母在堂,汝母即吾母也。来年今日,必到贤弟家中,登堂拜母,以表通家之谊。”张劭曰:
“但村落无可为款,倘蒙兄长不弃,当设鸡黍以持,幸勿失信。”范式曰:“焉肯失信于贤弟耶?”二人饮了数杯,不忍相舍。张劭拜别范式。范式去后,劭凝望堕泪;式亦回顾泪下,两各悒怏而去。有诗为证:

手采黄花泛酒后,殷勤先订隔年期。
临歧不忍轻分别,执手依依各泪垂。

且说张元伯到家,参见老母。母曰:“吾儿一去,音信不闻,令我悬望,如饥似渴。”
张劭曰:“不孝男于途中遇山阳范巨卿,结为兄弟,以此逗留多时。”母曰:“巨卿何人也?”
张劭备述详细。母曰:“功名事,皆分定。既逢信义之人结交,甚快我心。”少刻,弟归,亦以此事从头说知,各各欢喜。自此张劭在家,再攻书史,以度岁月。光阴迅速,渐近重阳。
劭乃预先畜养肥鸡一只,杜酝浊酒。是曰早起,洒扫草堂;中设母座,旁列范巨卿位;遍插菊花于瓶中,焚信香于座上。呼弟宰鸡炊饭,以持巨卿。母曰:“山阳至此,迢递千里,恐巨卿未必应期而至。持其来,杀鸡末迟。”劭曰:“巨卿,信士也,必然今日至矣,安肯误鸡黍之约?入门便见所许之物,足见我之持久。如候巨卿来,而后宰之,不见我倦倦之意。"
母曰:“吾儿之友,必是端士。”遂烹炮以持。是曰,天晴曰朗,万里无云。劭整其衣冠,独立庄门而望。看看近午,不见到来。母恐误了农桑,令张勤自去田头收割。张劭听得前村犬吠,又往望之,如此六七遭。因看红曰西沉,观出半轮新月,母出户令弟唤劭曰:“儿久立倦矣!今日莫非巨卿不来?且自晚膳。”劭谓弟曰:“汝岂知巨卿不至耶?若范兄不至,吾誓不归。汝农劳矣,可自歇息。”母弟再三劝归,劭终不许。

候至更深,各自歇息,劭倚门如醉如痴,风吹草木之声,莫是范来,皆自惊讶。看见银河耿耿,玉宇澄澄,渐至三更时分,月光都没了。隐隐见黑影中,一人随风而至。劭视之,乃巨卿也。再拜踊跃而大喜曰:“小弟自早直候至今,知兄非爽信也,兄果至矣。旧岁所约鸡黍之物,备之己久。路远风尘,别不曾有人同来?”便请至草堂,与老母相见。范式并不答话,径入草堂。张劭指座榻曰:“特设此位,专持兄来,兄当高座。”张劭笑容满面,再拜于地曰:“兄既远来,路途劳困,且未可与老母相见,杜酿鸡黍,聊且充饥。”言讫又拜。
范式僵立不语,但以衫袖反掩其面。劭乃自奔入厨下,取鸡黍并酒,列于面前,再拜以进。
曰:“酒看虽微,劭之心也,幸兄勿责。”但见范于影中,以手绰其气而不食。劭曰:“兄意莫不怪老母并弟不曾远接,不肯食之?容请母出与同伏罪。”范摇手止之。劭曰:“唤舍弟拜兄,若何?”范亦摇手而止之。劭曰:“兄食鸡黍后进酒,若何?”范蹙其眉,似教张退后之意。劭曰:“鸡黍不足以奉长者,乃劭当日之约,幸勿见嫌。”范曰:“弟稍退后,吾当尽情诉之。吾非阳世之人,乃阴魂也。”劭大惊曰:“兄何放出此言?”范曰:“自与
兄弟相别之后,回家为妻子口腹之累,溺身商贾中,尘世滚滚,岁月匆匆,不觉又是一年。向曰鸡黍之约,非不挂心;近被蝇利所牵,忘其日期。今早邻右送荣英酒至,方知是重阳。忽记贤弟之约,此心口醉。山阳至此,千里之隔,非一日可到。若不如期,贤弟以我为何物?
鸡黍之约,尚自爽信,何况大事乎?寻思无计。常闻古人有云:人不能行千里,魂能曰行干里。遂嘱咐妻子曰:‘吾死之后,且勿下葬,持吾弟张元伯至,方可入士。’嘱罢,自则而死。魂驾阴风,特来赴鸡黍之约。万望贤弟怜悯愚兄,恕其轻忽之过,鉴其凶暴之诚,不以千里之程,肯为辞亲,到山阳一见吾尸,死亦瞩目无憾矣。”言讫,泪如进泉,急离坐榻,下阶砌。劭乃趋步逐之,不觉忽踏了苍苔,颠倒于地。阴风拂面,不知巨卿所在。有诗为证:

风吹落月夜三更,千里幽魂叙旧盟。
只恨世人多负约,故将一死见乎生。

张劭如梦如醉,放声大哭。那哭声,惊动母亲并弟,急起视之,见堂上陈列鸡黍酒果,张元伯昏倒于地。用水救醒,扶到堂上,半晌不能言,又哭至死。母问曰:“汝兄巨卿不来,有甚利害?何苦自哭如此!”劭曰:“巨卿以鸡黍之约,己死于非命矣。”母曰:“何以知之?”劭曰:“适司亲见巨卿到来,邀迎入坐,具鸡黍以迎。但见其不食,再三恳之。巨卿曰:为商贾用心,失忘了日期。今早方醒,恐负所约,遂自则而死。阴魂千里,特来一见。母可容儿亲到山阳葬兄之尸,儿明早收拾行李便行。”母哭曰:“古人有云:囚人梦赦,渴人梦浆。此是吾儿念念在心,故有此梦警耳。”劭曰:“非梦也,儿亲见来,酒食见在;逐之不得,忽然颠倒,岂是梦乎?巨卿乃诚信之士,岂妄报耶!”弟曰:“此末可信。如有人到山阳去,当问其虚实。”劭曰:“人禀天地而生,天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人则有五常,仁、义、礼、智、信以配之,惟信非同小可。仁所以配木,取其生意也。义所以配金,取其刚断也。礼所以配水,取其谦下也。智所以配火,取其明达也。信所以配土,取其重厚也。圣人云:‘大车无輗,小车无(车兀),其何以行之哉?’又云:‘自古旨有死,民无信不立。’巨卿既己为信而死,吾安可不信而不去哉?弟专务农业,足可以奉老母。吾去之后,倍加恭敬;晨昏甘旨,勿使有失。”遂拜辞其母曰:“不孝男张劭,今为义兄范巨卿为信义而亡,须当往吊。己再三叮吟张勤,令侍养老母。母须早晚勉强饮食,勿以忧愁,自当善保尊体。劭于国不能尽忠,于家不能尽孝,徒生于天地之司耳。今当辞去,以全大信。"
母曰:“吾儿去山阳,干里之遥,月余便回,何放出不利之语?”劭曰:“生如淳沤,死生之事,旦夕难保。”恸哭而拜。弟曰:“勤与兄同去,若何?”元伯曰:“母亲无人侍季,汝当尽力事母,勿令吾忧。”洒泪别弟,背一个小书囊,来早便行。有诗为证:

辞亲别弟到山阳,千里迢迢窖梦长。
岂为友朋轻骨肉?只因信义迫中肠。

沿路上饥不择食,寒不思衣。夜宿店舍,虽梦中亦哭。每曰早起赶程,恨不得身生两翼。
行了数日,到了山阳。问巨卿何处住,径奔至其家门首。见门户锁着,问及邻人。邻人曰:
“巨卿死己过二七,其妻扶灵枢,往郭外去下葬。送葬之人,尚自未回。”劭问了去处,奔至郭

2,古时候的八拜之交指的是哪八拜,背后有什么故事?

谁还没有几个铁哥们?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哥们义气,没有人能脱离社会而独自存在,而我们只能去适应江湖法则。 古人是如此,现在人也是如此,只不过现在的江湖,被称为社会。 人是社会中的人,想要成功没有捷径,但是如果能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聚集一群出色的人,那么成功的路就会畅通很多。 为了使得双方的情谊更进一步,单单相互知道还不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结拜为兄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拜把子。 而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听到的那句话——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就是结拜的最高境界,当然这是对于古人而言的。 不过在古代可没有拜把子这样接地气的名词,那么他们的结拜又被称为什么呢? 没错,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另外一个名词——八拜之交,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一旦有了八拜之交,那就意味着关系要比铁公鸡还要铁,当然两人对待彼此,也不会像铁公鸡一样吝啬,甚至这种友谊会一直延续到后代。 所以,今人以拜把子来表达情谊,古人就以八拜之交来阐述感情。 那么问题就来了,用来指代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的八拜之交,这个八拜难道是指双方结拜时的仪式是磕头8次? 其实不然,背后还有这些故事,我们一起来看。 八拜之交的出处 公至北京,李稷谒见,坐客次,久之,公着道服出,语之曰:而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获已,如数拜之。——邵伯温《闻见前录》 宋朝时期有一个叫做文彦博的人,此人脾气素来比较暴躁,而且对于不满意的事情,也不会放在心里,必须要把心中憋的这口气释放出来才行。 与他同时代的一个后辈李稷就惹到了文彦博,这件事倒不是李稷做了什么出格的事情,仅仅是因为李稷为人比较傲慢,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古人一旦有了地位,那就要显摆显摆,李稷就是显摆出格了些。 李稷的傲慢远近闻名,文彦博就对旁人说,李稷的父亲原来是我的门人,按照辈分来讲,是我的晚辈,既然他如此傲慢,我就要给他点颜色看看。 有一次,文彦博被调任去北京做了守备,作为晚辈的李稷听闻之后,自然也不能没有表示,于是他就去登门拜访,拜谒文彦博,文彦博听闻李稷来了,心想着终于被我逮到机会了,看我不教训这小子一番。 于是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里苦等,就在李稷等的肺都气快炸了的时候,文彦博晃晃悠悠地出来了,见了李稷眼也不抬一下,就对李稷说: 你爹是我的朋友,你得对我拜八拜。 傲慢的李稷听闻文彦博的话,自然也不敢造次,毕竟自己的辈分低,连自己的爹都得对文彦博客客气气,自己不满也不能表露,于是就很恭敬地对文彦博拜了八拜。 这就是八拜之交的典故出处,而在这个成语的背后,还有八个相关的历史故事,我们继续来看。 八拜之交背后的故事 八拜之交第一交:管鲍之交。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超级好的朋友,怎么好呢,可以说两人穿一条裤子都不为过,管仲在做齐国相国之前,几乎都是靠着鲍叔牙生活的,处处占鲍叔牙的便宜,两人合伙做生意,管仲也要分大头,要是搁在现在或许早就分道扬镳了。 开始鲍叔牙不在意,他依然把管仲当成最好的朋友,后来差点被管仲给射死的齐桓公重用管仲,也是因为鲍叔牙的极力引荐,两人之间的友谊,成为了当时乱世中的美谈。 八拜之交第二交:知音之交。 知音难求,但是人生能有一知音也是一件乐事,对于俞伯牙来说,钟子期就是他认为的唯一知音,有一次俞伯牙出使楚国的时候,在汉阳江口就遇到了风浪,不得已他只有把小船停在了一座小山之下,等到风浪停息之后,喜好音乐的俞伯牙就拿着自己的琴往我的弹了起来。 而路过的钟子期,拍手叫好,不仅说出了俞伯牙所弹奏的曲子,还说出了他的古琴名称,俞伯牙大为惊奇,相谈之下才知道两人原来都是音乐发烧友,于是俞伯牙就把钟子期当成了知音,而在钟子期去世之后,俞伯牙就在他的坟前弹奏了一曲《高山》,并砸毁了自己的琴,不再弹琴,因为他认为知音没有了。 八拜之交第三交:刎颈之交。 这段故事说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故事,由于大家都比较清楚,这里也暂不赘述。 八拜之交第四交:舍命之交。 这个故事讲的是西汉时期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之间的情谊,他们两人是好朋友,于是就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结伴去见楚元王刘交去了,可是两人走在半路却遭遇了大雪天气。 这下好了说走就走的旅行威胁到了他们的生命,因为他们不仅穿的单薄而且带的食物也不够,见到此情此景,左伯桃就把衣服和食物都留给了羊角哀,自己则找了一个树洞自杀了,以此来成全左伯桃。 八拜之交第五交:胶漆之交。 东汉时期有两个人叫陈重和雷义,两人的情谊非常深,如胶似漆,分都分不开,雷义被举荐为秀才之后,看着陈重没能被举荐,于是就想把自己的功名让给他,只是没有得到朝廷的应允,于是他就装疯卖傻辞去了功名。 后来朝廷同时征召这两个人,他们才一同上任,后来雷义吃了官司,陈重立即辞去了官职进京为雷义辩护,两人之间的情谊,也成为了当时的一段佳话。 八拜之交第六交:鸡黍之交。 鸡黍之交讲的是东汉时期范式和张劭的故事,这两人也是一对好朋友,不过他们的故事要比上面的要平常些,是说这两人可以神交,张劭快死的时候,托梦给了范式,范式为了见他一面,千里奔丧,最终得以让张劭如愿。 八拜之交第七交:忘年之交。 忘年之交我们是比较熟悉的,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交往不看年龄,历史上是讲述祢衡和孔融的故事,他们两人结交的时候,祢衡还不到20岁,但是孔融已50多岁了,而且孔融还多次在曹操面前举荐祢衡,只不过祢衡不给力。 八拜之交第八交:生死之交。 生死之交的典故最早出现在元朝郑德辉的《绉梅香》中,典故中也只是对生死之交进行了一句话的交代,不过也无需我们做过多解释,就是字面意思,就是指可以同生共死的情谊。 从这些典故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之间的交往还是比较感性的,但是一旦被对方认为是知己,那就会把这种感情表现地淋漓尽致,可以说是高度诠释了八拜之交的本意,当然也是对“士为知己者死”的最完美解释。

3,古代历史上八拜之交,指的是哪“八拜”?

古代的“八拜之交”是结拜的一种,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互相欣赏对方,结义为异性兄弟,举行的一个仪式,古代人的仪式感是非常强的。八拜之交应该是指结拜双方行行八拜之礼,结为异性兄弟。以后患难与共,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就像亲兄弟一样。结拜是友情的升华,而在结拜中,“八拜之交”是规格最高的结拜,是一种将友情升华至亲情,可以说是一种是非稳定的社会关系。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贯穿在里面,“八拜之交”的双方可以无条件相信对方,为了对方可以付出很多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八拜之交”有一个典故,宋朝时候,文彦博听别人说,李稷为人很傲慢,便想挫一挫李稷的锐气,李稷的父亲是文彦博的门生,李稷是晚辈,文彦博任北京守备,李稷听说文彦博来京,特意前来拜会,文彦博却让他在大厅等了很长时间,见到李稷之后,文彦博说道:“你的父亲是我的门生,你就对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辈分低,向文彦博拜了八拜。 那么八拜之交指的哪八拜呢。我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每一拜里面都由一个故事。第一拜:伯牙子期知音之交。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琴艺十分高超,一次伯牙抚琴,樵夫钟子期听的十分认真,伯牙弹奏赞美高山的曲子,樵夫能听懂。两人视为知音,后来子期去世,伯牙在子期坟前弹奏了最后一曲,琴断不再抚琴。 第二拜:廉颇相如刎颈之交。廉颇是赵国大将,战功卓著。蔺相如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舍人。因为“完璧归赵”功劳卓著,被封为上卿。官位比廉颇还高。对此廉颇不服,蔺相如为了大局,遇上了廉颇就退让躲避,廉颇惭愧万分,他脱掉上衣,背上荆杖,请人引领着他到蔺府谢罪。两人终于结为至交,成了生死与共为对方刎颈而无悔的朋友。第三拜:陈重雷义胶漆之交。 东汉的陈重与同郡雷义结为知交。两个人年轻时结为好友,一生相互扶持,相互关心,被后人称赞,两个人都是君子,陈重与雷义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第四拜,元伯巨卿鸡黍之交。范巨卿和张元伯是朋友,两人在太学约定日期二年见面。到了约定的日期范式果然到了。后来张劭得了重病,非张劭临终时,叹息说:“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我的生死之交。”范式忽然梦见了张劭,恍然睡醒,穿着丧友的丧服,去赶吊唁说:“走了元伯,死生异路,从此永别。”参加葬礼的人,都为之落泪。范式住在坟墓旁便,为他种植了坟树,然后才离开。 第五拜:角哀伯桃舍命之交。战国时左伯桃与羊角哀结伴去楚国,不中遇到了大雪天气,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的粮食也很少。左伯桃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空树中自杀。第六拜:刘关张生死之交。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的。三个人在桃园结义,以后患难与共,生死相依,开创了蜀国的天下。第七拜:夷吾叔牙管鲍之交。管仲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鲍叔牙经常帮助他。齐国的国王想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推荐管仲来当宰相,自己做他的下属。人们赞美鲍叔能成人之美。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第八拜:孔融祢衡忘年之交。祢衡和孔融两个人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结交为好友时时候,祢衡未满二十岁,孔融已经快五十岁了。两个人不顾年龄差距结为忘年之交。

4,什么是八拜之交,典故都是什么.

八拜之交是指两家世世代代都有交情,见到对方长辈要行的礼节,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交际习俗。 典故: 文彦博听说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对人说:“李稷的父亲曾是我的门人,按辈分他应该是我的晚辈,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训他不可。”有一次,文彦博任北京守备,李稷听说后,便上门来拜谒。 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坐等,过了好长时间才出来接见他。见了李稷之后,文彦博说:“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 李稷因辈分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彦博拜了八拜。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 成语“八拜之交”就由此出典。后来,人们用“八拜之交”来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 扩展资料1、出处: 宋代邵伯温《闻见前录》:“公至北京,李稷谒见,坐客次,久之,公着道服出,语之曰:‘而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获已,如数拜之。” 文彦博到了北京,李稷拜见,客座,长时间的,你穿道服出来,对他说:‘而父亲朋友的,只有八拜。’李稷不得已,按照数目对文彦博行拜礼。 2、后世引申: 八拜之交,旧时中国社会交际习俗。后来八拜之交指: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

5,古代历史上的“八拜之交”,“八拜”指的是什么意思?

说起“八拜之交”中的“八拜”指的是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之交,廉颇、蔺相如的刎颈之交,陈重、雷义的胶膝之交,张元伯、范巨卿的鸡黍之交,羊角哀、左伯桃的舍命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的生死之交,管仲、鲍叔牙的管鲍之交,孔融和祢衡以及范云和何逊的忘年之交。 在中国宋代,徽宗时期著名文人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有一段故事:文彦博听说国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对人说:“李稷的父亲曾是我的门人,按辈分他应该是我的晚辈,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训他不可。” 有一次,文彦博任北京守备,李稷听说后,便上门来拜谒。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坐等,过了好长时间才出来接见他。见了李稷之后,文彦博说:“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 李稷因辈分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彦博拜了八拜。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成语“八拜之交”就由此出典。 后来,人们用“八拜之交”来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 后来《紫钗记·吹台避暑》中有:“俺二人以八拜之交,同三军之事。”元曲《冻苏秦》中有:“你不知这张仪和我是八拜交有朋友。” 《西厢记·张君瑞闹道场》中也有:“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从这些说法中不难看出,八拜之交无疑是结拜兄弟的最重要礼仪。 我们通常说的结拜也成义结金兰,俗称拜把子,这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仪式,指的是没有血缘的两个人结成为异姓兄弟。其实我们大家受的是三国桃园三结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