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樊於期为什么逃到燕国
- 2,秦王为什么要杀樊於期呢?
- 3,助荆轲刺秦王的樊於期,最终的下场有多悲惨呢?
- 4,樊於期,“期”的读音到底怎么读!?是[j ī ]还是[q ī ]???
- 5,评价历史人物樊於期
- 6,樊於期是那个诸侯国的人?身平性格如何呢?
- 7,秦始皇为什么杀樊於其?
1,樊於期为什么逃到燕国
始皇十一年(前237年),桓齮与王翦和杨端和攻赵,取邺九城。秦始皇十四年,也就是赵王迁二年(前233年),桓齮从上党越大行山进攻赵的赤丽、宜安(石家庄东南),与赵将李牧战于肥下(宜安东北),为李牧所败,逃至燕国(《战国策》说是战败被杀,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记载“秦师败绩,桓齮奔还”,杨宽的《战国史》认为桓齮就是樊於期)。秦王政大怒,曾悬赏“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时,荆轲请求以其首级与庶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以利行刺。樊於期知道後,自刎而死。 以上是摘录,至于四将谁厉害就见仁见智了,个人认为王翦最厉害,原因有二: 1)四将里,唯有王翦与蒙恬在史书中是未尝败绩的。王翦稍早,是蒙恬的父辈,平定6国;蒙恬出身世家,在统一战争中只是副将,功在统一后镇守北方,匈奴十年不敢南下牧马。而李牧与樊於期是都有败绩可寻的。 2)但是,四将里唯有王翦是功成名就、且活到八十终老而善终的。李牧、蒙恬都是被君主赐死;而樊於期是流亡自尽。所以论知进退、智勇全,还是王翦更强一些。 其实一般而言的“战国四将”是指:王翦、白起、李牧、廉颇。而这四人里,也只有王翦是善终的。
2,秦王为什么要杀樊於期呢?
秦王没有杀樊於期,樊於期是自己自杀而死的。 樊於期是战国末期的以为将领,本来是秦国的将军,但是因为带领秦兵攻打赵国的时候被赵国将领李牧打败,樊於期害怕秦始皇怪罪自己就潜逃到了燕国,被燕国的太子丹所收留。 在公元前227年的时候,秦始皇派兵剿灭了赵国以后到了燕国的南边边境,燕国的太子丹害怕秦国攻打燕国,于是派出了荆轲准备去刺杀秦始皇。 荆轲在刺杀秦始皇之前对太子丹说 ,如果自己贸然前去会引起秦始皇的猜忌,想要让秦始皇彻底相信自己只有把樊於期的头颅献给秦始皇当做礼物,这样可以有利于自己的行刺行动。 樊於期知道了荆轲对太子丹说的话以后,想着燕王曾经救过自己的命,为了报答燕王,于是樊於期拔剑自刎,让荆轲向秦始皇献上了自己的头颅。 扩展资料: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向公子丹提出建议:我愿意去做太子委托的事,但秦王不好接近,现在燕国避难的樊於期将军,秦王对他的头颅悬赏千金,封邑万户。 若能得到樊将军的首级与燕国产粮最丰的督亢地图,拿去献给秦王,秦王必然乐意接见,那时我才会有机会报答太子知遇。 公子丹有些不忍心,荆轲便亲自出面说服樊於期献出脑袋,帮助自己刺杀秦王。荆轲与樊於期密谈。荆轲对樊於期说:秦王与将军仇深似海,将军的父母宗族都被戮杀。 现在又听说秦王不惜千金、邑万家购买将军的头颅,将军打算怎么办,樊於期思来想去,仰天痛哭:我因此常常痛于骨髓,但却想不出报仇的好办法。 荆轲郑重建议:现在唯有一个办法可解燕国之患,又能报将军全家血仇,我若拿将军的头颅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接见,到那时左手抓紧秦王的衣袖。 右手见血封喉的匕首捅进他的胸膛,将军之仇得报,燕国宗庙得保,不知将军舍得一颗脑袋吗。樊於期了解荆轲,荆轲作为著名剑客,一定会言而有信。 没有丝毫犹豫便拔剑自刎,于是,荆轲接近秦王的机会成熟了,樊於期其实也在昭示对荆轲的极大信任,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信任,也把荆轲推向了壮烈不归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樊於期
3,助荆轲刺秦王的樊於期,最终的下场有多悲惨呢?
在众多配角中 ,有这么一位角色戏份特别多,要知道一统六国的最大的功臣王翦目前为止都只有几个镜头而已。然而他却会时不时的出现,并且在一些小的剧情推动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他就是樊於期,终于在最新的剧情中,他要带兵去攻打赵国了,一心只想带兵的人却畏罪叛逃确实意外。 只是不知道到时导演要怎么圆回来,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樊於期其实还是非常忠心的,至少在对吕不韦是如此,要说樊於期在剧中的作用,其实还是很大的,锻炼了李斯得到了嬴政的信任,陷害嬴虞也是功不可没,暂且不考虑历史因素,一般电视剧的套路,他的下场会是怎么样的? 其实也是难逃一死,因为他的忠心并未对嬴政,在嬴政身边的目的只是不过是在为吕不韦办事,而吕不韦都要下线领盒饭的,樊於期怎么可能会苟活,只不过一般的套路是会和吕不韦一块下线,但历史对樊於期的结局早有判定,与吕不韦的不一样的是,樊於期却成了杀身成仁的义士,千百年来始终受人的景仰。 虽然是想说受人景仰,但下场还是有些惨不忍睹的。因为在《大秦赋》中观众的视角是站在秦国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历史中樊於期败于战国名将李牧之下,并且是大败,秦军损失惨重,此时主将定是负主要责任的,所以畏罪并未回到秦国 ,叛逃到了燕国,或许之前放走燕丹就是为此在伏笔的吧。 关键还受封了燕国的大将军,完全不考虑他的父母宗族均在秦国。秦王定不会放过的,所以说到底樊於期是否是贪生怕死之徒了?因为在荆轲刺秦王里他的作用又是功不可没的,因为没有他头颅的助攻,荆轲不可能见到秦王。因此樊於期的所下的决定,实在是太迷了。 因为他如果不怕死的话,完全可以大败之后回到秦国,也只会死其一人,不会连累父母宗族,如果是怕死的话,他是真的一个人叛逃到了 燕国。不管电视剧中怎么改编,樊於期的下场是不会变的,所以同样是背负骂名,同样是追随吕不韦,樊於期的下场可要比嫪毐要惨多了。 先从得到的情况来说,嫪毐的权势远在樊於期之上,而樊於期打了败仗,不管是否是自身原因的关系,毕竟他面对的对手可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 。至下场的话,樊於期死了都不能终了,因为头颅拿来献秦王,秦王没事定然是不会放过荆轲,那么自然了不会好好对待樊於期的头颅。
4,樊於期,“期”的读音到底怎么读!?是[j ī ]还是[q ī ]???
樊於期的“期”读作jī。 基本字义: 1、规定的时间,或一段时间:定~。限~。~限。学~。 2、量词,用于刊物或其他分期的事物:第五~。 3、盼望,希望:~望。~冀。~盼。~待。 4、限度:“征敛无~求索无度”。 5、必,决定:“~死,非勇也”。 6、〔~颐〕指人活到一百岁。 7、地质学上指在一个国境内或一个大区域内,小于“世”的地质年代单位。 组词如下: 到期、期中、星期、期待、汛期、限期、如期、愆期、工期、短期、定期、中期、刑期、刻期、早期、脱期、期满、届期、假期、幽期、约期、花期、日期、死期、过期、班期、缓期、归期、改期、行期、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 期,会也。从月,其声。期,古文期从日、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期,两个时间点相重合。字形采用“月”作边旁,采用“其”作声旁。“期”字,古文字形采用“日、丌”会义。 组词解释: 1、到期:到了预定的日期。 鲁迅 《书信集·致开明书店》:“未名社之第三期款项,本月中旬似已到期。” 2、期中:一学期中间的一段时间:~考试。 3、星期:指七夕。民间传说谓牛郎、织女相会之期。 叶圣陶 《北上日记·一月九日》:“今日星期,闭门休假。” 4、期待:期望;等待。 袁鹰 《十月长安街》:“亿万人民衷心期待的胜利,在我们最焦急、最愤懑的时刻成为钢浇铁铸的现实了。” 5、汛期:海水及江河水位定时上涨的时期。 碧野 《情满青山》:“汛期前,指挥长亲自率领工程师、技术员到山区众多的小水库巡视,以免山洪暴发时溃决。”
5,评价历史人物樊於期
对于樊於期的死,后人褒贬不一。但更多的人感叹樊於期面对生死抉择大义凛然从容赴死,认为其舍生取义值得称道,同时也为荆轲刺秦这部历史大剧增添了悲壮色彩。清代爱新觉罗成桂有诗曰:“去国伤无奈,投燕冀力同。举家无孑影,孤馆有凄凤。愿遂头宁断,行违计未工。空将一缕血,血染至今红。”明代陈璟却认为“将军肯缓须臾死,山鬼罾鱼祸已萌。”明代的何景明也评论说:“燕丹寡谋当灭身,光也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杀樊将军!”
然而百姓有感于樊於期轻生重义,都给予同情和赞美。樊於期死后,樊馆山即因樊於期血洒此地而改名为血山。附近的村子以山为名,就叫血山村。后人在山上建塔纪念,塔三层,代表天地人三才,四方形无顶,象征樊於期遗体有四肢而无头颅。塔南建法华寺,内供樊将军牌位。荆轲塔下原来建有三义庙,明清朝时庙里一直供奉着荆轲、田光和樊於期。可见,樊於期作为杀身成仁的义士,千百年来始终是受人景仰的。
6,樊於期是那个诸侯国的人?身平性格如何呢?
樊於期原是战国时期秦国很著名的将军,后因犯罪逃亡燕国,被燕太子丹收留,秦王嬴政非常恨他,悬赏天下要他的人头。后燕太子丹找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只向燕太子丹提了一个要求,即樊於期的人头,目的就是为了要接近秦王,燕太子丹于心不忍,十分犹豫。樊於期知道此事后,立刻找到荆轲,在他面前把剑自刎,献出人头。荆轲因此获得接近秦王的最有力信物。由此可以看出樊於期是个知恩图报,舍身取义的壮士!
7,秦始皇为什么杀樊於其?
樊於期是秦朝的将军,秦王嬴政十四年(前233),他率军攻打赵国,被赵国大将李牧击败后不敢回秦国,后逃往燕国。
我觉得以他的实力,输给李牧也是情有可原,错就错在他跑了,一听这个消息,秦始皇就将其父母宗族全部杀害。
一个打了败仗怕领罪,因此叛逃到其他国家的将军,任何一个国家的领袖都会想杀的。
而且樊於期过去曾发檄文揭露过吕不韦献妾的事,有这事被秦始皇听见了的话,他肯定不爽,所以派他去跟李牧打,也有可能是秦始皇早就想干掉他了,也许就是因为这个,他才跑的,当然这个没有史料记载,纯属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