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介虫的解释

介虫的解释

介虫的解释[cyprid] 介虫属或腺介虫科(Cypridida)的一员 详细解释 (1).有甲壳的虫类。 《礼记·月令》 :“﹝孟秋之月﹞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介虫败谷。” 郑玄 注:“介,甲也。甲虫属冬。” 《后汉书·五行志一》 :“时则有介虫之孽。” (2).有甲壳的水族。 《淮南子·说山训》 :“介虫之动以固。” 高诱 注:“介虫,鱼鳖属。” 词语分解 介的解释 介 è 在 两者 中间: 介于 两者 之间 。 介词 (用在 名词 、 代词 之前,合起来表示地点、 时间 、方向、方式等关系的词,如“从”、“向”、“在”、“以”、“对于”等)。介入。 这样, 这么 :像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么回事 虫的解释 虫 (虫) ó 节肢 动物 的一类:昆虫。益虫。雕虫小技(喻 微不足道 的技能)。 动物的通称:大虫(老虎)。长虫(蛇)。介虫(有介壳的虫子)。 部首 :虫。

2,三叶虫的分类

根据头鞍、面线、胸和尾部等特征,三叶虫纲可分为: 1)球接子目(Agnostida),个体小,头部与尾部等大,胸部2~3节;寒武纪至奥陶纪。 2)莱得利基虫目(Redlichiida),头部大,胸节多,尾部小;面线属后颊类型或面线融合,头鞍分节明显;眼叶长,呈新月状;早寒武世至中寒武世。如莱得利基虫(Redlichia),头鞍锥形,内边缘极狭;鞍沟三对,后斜;眼叶极为长大,弯曲呈新月状,围绕头鞍近周;面线前支与头鞍中轴成45°~90°的交角;尾极小;早寒武世(图2-38)。又如古油栉虫(Palaeolenus),头鞍长方形,四对鞍沟,眼脊宽长;眼叶明显,内边缘发育,固定颊宽;尾小;早寒武世(图2-39)。 图2-38 莱得利基虫Redlichia chinensis (据谭光弼等,1983) 图2-39 古油栉虫Palaeolenus lantenoisi (据傅英祺等,1981) 3)耸棒头虫目(Corynexochida),面线属后颊类型,前支多平行;头鞍长,两侧近平行;胸部4~11节;尾部中至大型,多数具缘刺;寒武纪。如叉尾虫(Dorypyge),头鞍凸出,两边平行,但至前端又略缩小;边缘极狭,鞍沟三对极短;眼叶中等大,颈环有一长刺;尾大,各节均有一对刺;后侧端的一对或两对刺较长;壳面具小疣点;中寒武世。 4)褶颊虫目(Ptychopariida),面线大多为后颊类型,头鞍一般向前收缩呈锥形,多具内边缘;寒武纪至二叠纪。如毕雷氏虫(Bailiella),无眼,头鞍锥形,鞍沟三对后倾;颈沟极明显,固定颊极宽大;尾较小,分3~4节;中寒武世。又如蝙蝠虫(Drepanura),头鞍后部宽大,鞍沟三对;眼叶小,固定颊极狭;尾部半圆形,前侧端向后伸出长刺一对,两刺之间成锯齿状,形似蝙蝠;晚寒武世(图2-40)。再如栉虫(Asaphus),头鞍长,直达外缘,颊角圆润,鞍沟微弱,眼叶明显;面线为后颊类型;胸部八节;尾部与头部近似大小,尾轴长;早奥陶世至中奥陶世(图2-41)。 图2-40 蝙蝠虫Drepanura prenesnili (据谭光弼等,1983) 图2-41 栉虫Asaphus expansus (据傅英祺等,1981) 5)镜眼虫目(Phacopida),面线多为前颊类型和角颊类类型;头鞍形状不一,多向前扩大;内边缘狭或缺失;奥陶纪至泥盆纪。如王冠虫(Coronocephalus),面线属前颊类型,颊角延伸成颊刺,头鞍上宽下狭,鞍沟三对深而宽,头部均具粗瘤;尾三角形,中轴节数较肋节为多;志留纪(图2-42)。 图2-42 王冠虫Coronocephalus rex (据何心一等,1993) 6)裂肋虫目(Lichida),面线为前颊类型,头鞍宽伸至前边缘,鞍沟延长成纵沟;尾部大,具三对成叶状的肋叶;奥陶纪至泥盆纪。 7)齿肋虫目(Odontopleurida),头部凸,颈刺发育,颊刺粗壮;胸部8~10节,肋节前侧可具短刺;中寒武世至泥盆纪。

3,软体动物分布特征与古气候环境

软体动物蜗牛,对环境湿度和温度的变化反应敏感。如西伯利亚小旋螺反映寒冷的气候环境;类偏卷螺反映温暖的气候环境。刘东生等研究表明,间齿螺(Metodontia)化石组合,反映较为湿的栖息环境,华蜗牛(Cathaica)化石组合具有耐干旱、寒冷的特征。近年来,吴乃琴等根据陕西渭南剖面末次冰期的晚冰期阶段——马兰黄土上部的蜗牛化石组合及14种蜗牛化石的对应分析表明,盛冰期时以Pupilla aeali(Hilber)喜冷干型蜗牛化石为主。 河南平原软体动物化石,在山前露头剖面及钻孔揭露的第四纪地层中见到不少。其中: 早更新世即泥河湾期地层中有Gyraulus sibiricus(Dunker)(西伯利亚小旋螺)、G.sp.(小旋螺),这种西伯利亚小旋螺反映了早更新世某一寒冷时期的气候环境。 晚更新世即萨拉乌苏期地层中有Planorbarius corneas(linnaeus)(类扁卷螺)、Amnicola sp.(河边螺未定种)、Galba sp.(土蜗未定种)、Lamprotula sp.(牡蛎)、Bofo bufo asious(亚洲蟾螺)。其中,类扁卷螺反映了晚更新世某一温暖的气候环境。 全新世地层中有Planorbarius sp.(类扁卷螺)、Galba Peregre(Muuer)(长吐蜗)、扁旋螺(未定种)、Catnaica sp.(华蜗牛)。其中,华蜗牛反映了全新世某一干旱、寒冷的气候环境。 上述软体动物群,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河南平原第四纪暖湿、冷干气候演替的变化。

4,轮藻化石分布特征与古气候环境

轮藻化石主要富集于水深较浅、水动力条件较弱、偏碱性的陆相淡水沉积环境中,半咸水和盐度接近正常海的滨浅海沉积环境中亦可见到。不同的沉积环境,有不同的属种分布。 河南平原新生代地层中见到的轮藻化石的属种不少,见表2.4。其中: 新近纪地层中,见到瓶状栾青轮藻、栾青轮藻、厚球轮藻等,该藻类的出现,反映了暖湿气候的特征。 而该藻类在更新世及全新世的地层中基本消失,并新增加了磨拉石似轮藻、格氏轮藻、似松轮藻、迟钝轮藻等大量属种,反映了暖湿、冷干气候演替变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