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张居正简介,明朝名臣政治家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平

张居正简介,明朝名臣政治家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平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时叫张白圭。明朝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荆州市)人,又称张江陵,谥号文忠.

张居正是明朝名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进行了万历新政。

张居正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1567年(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张居正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 *** 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严厉整肃朝廷上下。此外,他把矛头对准了文官集团,除了推行一条鞭法,使得税收统一收钱不收物,节省了很多土地,更实行考成法,其具体实施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考勤。

1582年(万历十年)6月20日,卒,年五十八,死后赠上柱国,谥文忠(均被褫夺)。为万历所忌,死后不久即被抄家;至天启二年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张居正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办法改变明朝财税制度深层次的弊病。一方面,开国之初广泛的小自耕农经济在中叶以后便被不可遏止的地权集中浪潮所吞噬,土地集中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流民,产生大量佃农,地主凭借土地垄断对佃农进行过度盘剥。另一方面,明初按地权分散状态设计的赋役制度日益失效,官府不断膨胀的财政需求和无法遏制的非法征敛成为民间社会的不堪承受的重负,晚明的财税改革已经无力医治这一深入制度骨髓的恶疾,国家机器的败坏已无法挽回。

2,明朝张居正简介 张居正介绍

1、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男,汉族,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明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2、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隆庆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代高拱为内阁首辅,晋中极殿大学士,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3,张居正简介 明朝名臣政治家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平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高拱简介,汉族,幼时叫张白圭。明朝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荆州市)人,又称张江陵,谥号“文忠”. 张居正是明朝名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进行了“万历新政”。 张居正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1567年(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张居正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 *** 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严厉整肃朝廷上下。此外,他把矛头对准了文官集团,除了推行一条鞭法,使得税收统一收钱不收物,节省了很多土地,更实行考成法,其具体实施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考勤。 1582年(万历十年)6月20日高拱简介,卒,年五十八,死后赠上柱国,谥文忠(均被褫夺)。为万历所忌,死后不久即被抄家;至天启二年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张居正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办法改变明朝财税制度深层次的弊病。一方面,开国之初广泛的小自耕农经济在中叶以后便被不可遏止的地权集中浪潮所吞噬,土地集中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流民,产生大量佃农,地主凭借土地垄断对佃农进行过度盘剥。另一方面,明初按地权分散状态设计的赋役制度日益失效,官府不断膨胀的财政需求和无法遏制的非法征敛成为民间社会的不堪承受的重负,晚明的财税改革已经无力医治这一深入制度骨髓的恶疾,国家机器的败坏已无法挽回。 Tags:

4,明朝大政治家张居正

  无为而治,大臣治国的万历帝:   明朝万历帝神宗十岁登基,张居正当了十年首辅,辅助皇帝处理朝政。他虽然不是皇帝,却肩负国家重任,以天下为己任。梁启超甚至说:明代政治家只有张居正一人。明朝出了好几位多年不上朝,不理朝政的皇帝,出了名的有嘉靖皇帝朱厚熜和他的孙子万历皇帝朱翊钧,可是明朝依然还可以继续统治276年,才被满清取代。明朝有如一个无人驾驭的王朝,因为有首辅及能治国的大臣在把持朝政。这些皇帝就抱着“你办事,我放心”和无为而治的态度,过着太平日子。说起来,万历皇帝还在万历十五年(1587),在殿试中所出的考题是“无为而治”!   万历帝抄恩师的家:   张居正是万历帝的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还未成年,当时的太子的朱翊钧。张居正对这未来皇帝寄予厚望,要使他成为千古明君,朱翊钧也对张居正毕恭毕敬。   最令人惋惜的是,在张居正死后不到两年,就被人弹劾。时年21岁的万历帝竟然立即剥夺他在张居正死前九天所封赐的“太师”荣誉,撤销“文忠”谥号,而且更进一步抄他的家。可怜被困在张府内老弱妇孺,有十余人 *** 活饿死。长子张敬修也含恨自缢身亡,次子张嗣修被流放。   万历帝对待一手扶持自己的恩师,竟然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这种失去理性行为,有人认为是万历帝因为长久处于张居正的严厉管教约束之下,感觉到威权震主的不安,产生一种反叛心理,做出反常的变态形为。   正义永存,耻辱昭雪   张居正居功至伟,万历帝是很清楚的。而且万历也表达过感恩报恩之情。故此《明神宗实录》有记录万历所说:先生大功,朕说不尽。后来万历这样毫无情义行为,也是历史上认为匪夷所思的事。   不过,公道自在人心,人还是有良知的。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相信也是史无前例。家破人亡的张居正,竟然使当年要推倒他的反对派,抛开恩怨,义无反顾为他鸣冤。被张居正打压、贬职、罢官的人赵锦,翰林院学士于慎行上书为他求情。连因得罪张居正而引退的工部右侍郎陆光祖,复官后出任吏部侍郎,因为维护张居正,又再被降职。因政见不同被张居正处以廷杖八十,打到残废的都御史邹元标,还拖着一条拐腿为昭雪张居正而奔走呼号,不念旧恶,称赞张居正「功在社稷」。所幸,张居正死后约四十年,耻辱得以昭雪。崇祯年间,张居正获得全面 *** ,恢复谥号,子孙亦获袭职。张居正的故居被改为“张文忠公祠”,让后人瞻仰。《明史》盛赞张居正为政期间「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相信张居正泉下有知,亦可瞑目了。

5,张居正简介

张居正的资料?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

嘉靖进士,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他和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

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国政大事都由他主持,前后当国十年,为人善谋,独揽朝政,是明代最有权威的一个首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当政期间,面对吏治败坏、财政危机、赋役不均、军心涣散的局面,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雷厉风行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①整顿吏治。张居正目睹嘉、隆时期的混乱政局,认为其症结在于吏治腐败,官僚们“虚声窃誉”,“爱恶交攻”,结果吏治不清,贪官为害,故救时之急务便是刷新政治。



万历元年(1573)提出考成法。其方法是逐级考核,随事考成,“抚按以此核属官之贤否,吏部以此别抚按之品流,朝廷以此观吏部之藻鉴。”

(《张文忠公全集》奏疏5)以部院考查抚按,以六科监督部院,以内阁督察六科。实行相互制约、监督,借此提高内阁权力。

同时,抑制宦官势力,整饬学政,加强对生员的控制,重用人才,裁汰“冗员十二、三”。结果,行政办事效率提高,中央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明史》卷213《张居正传》)。

②整饬边防,改善民族关系。张居正安定边防的方针是“外事羁縻,内修战守”。

当时,北边战守的重心在蓟州。隆庆元年,调任御倭名将谭伦、戚继光主持蓟州防务。

戚继光以曾对倭作战的浙兵作骨干,加紧练兵。他根据蓟州地理条件和蒙古兵作战特点,决定使用战车,并以步、骑配合作战。

他又修补长城,建筑敌台一千多个,大大加强了防御力量。戚继光整饬边备的工作得到了张居正的大力支持,从而保证了北边的安全。

辽东方面,经过王崇古、方逢时的修边墙,开屯田,战守力量也加强了。至此,长期以来“虏患日涂,边事久废”的局面得到扭转。

在边防巩固的基础上,张居正还通过和谈来改善明朝和蒙古族之间的关系。停战议和,互市贸易,“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水,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

(《明史》卷222《王崇古传》)③量入为出,节缩开支。为挽救当时的财政危机,维持国家财政收支的平衡,张居正一方面裁减冗官冗费,节省皇室的费用。

另一方面,严加催征田赋和清理逋欠。万历初年,下令“自隆庆改元以前逋租,悉赐蠲除,四年以前免三征七”。

万历二年(1574)规定,拖欠七分之中,每年带征三分。第二年又定“输不及额者,按抚听纠,郡县听调”。

并用考成法来严厉督促官员奉行。经过一番整顿后,明王朝的财政收入有了好转。

④丈量土地,打击豪强。万历五年下令清丈土地,凡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通行丈量,限三年竣事。

万历九年清丈基本完成,全国田亩数字为701万余项。对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⑤改革赋役制度,实行一条鞭法(参见《一条鞭法》)。张居正改革,是明朝封建统治者,为了挽救明中叶以后积弱积贫的统治危机而搞的一场改良运动。

经过改革整顿,阶级矛盾暂时缓和了,社会经济也有相对的恢复和发展,府库钱粮充羡,边防力量加强,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张居正改革是明朝中期政治家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

明朝中叶,贵族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在江南,有的大地主占田7万顷。

在朝廷,大学士徐阶一家就占田24万亩。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 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

贵族大地主疯狂地掠夺土地,封建剥削的进一步加 剧,激起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化,接二连三地发生了邓茂七、刘通、蓝廷瑞以及刘六、刘 七等农民起义。明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

怎样才能将封建统治维持下去呢?地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认为,必须改革政治,寻 求一条自救的道路。在这样的形势下,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 在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宰相)。

他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在内政方面,他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 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 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 组织准备。

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他的为政方针是:“尊 *** ,课吏职,行赏罚,一 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 在经济方面,张居正的成绩最为突出。

他曾任用著名水利学家潘季驯督修黄河,使 黄河不再南流入淮,于是“田庐皆尽已出,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达北 京。 “一条鞭法”则是张居正在经济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 的重大变革。

明朝初年的赋税制度十分繁杂。当时的赋税以粮为主,银绢为辅,分夏秋两季征收。

此外,还规定农民要服各种徭役,并交纳特殊的土贡等等。“一条鞭法”的内容是: “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就是把各州县的田 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
张居正的故事简介
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

他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

其主事时声势显赫,炙手可热,圣眷优渥,无与伦比,但隆葬归天之际,即遭人非议之时,结果家产尽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他生前身后毁誉之悬殊,足见政治险恶、世态炎凉,今后人扼腕叹息。

作家早年素有诗名,近年倘佯于朱明王朝之间,对这位毁誉参半的乡党悉心研究,将诸多感悟凝诸笔端,力图全方位塑造出这位政治家的血肉之躯,展示万历前后社会生活的全景画图。 小说围绕着张居正与首辅高拱这两位权臣之间的政治斗争,展示了宫庭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写出了斗争的复杂与残酷,塑造出了张居正、高拱、冯保、李贵妃等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

同时,通过对典型环境的生动再现,历史氛围的精心营造,小说既弥漫着一种典雅古朴的气韵,又给人晓畅通达,引人入胜的阅读愉悦。
政治家张居正简介
生日:嘉靖四年农历五月三日 (西元1525年西历5月24日)

忌日:万历十年农历六月二十日(西元1582年西历7月09日)

张居正,汉族,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谥号“文忠”,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内阁首辅,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

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 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23岁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 *** 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明朝文臣,内阁首辅,因其辅佐皇帝治理有效,具有重大历史功绩。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丽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宰相)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
张居正的简介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

明太祖封先祖张关保到归州,为归州千户所千户。张居正曾祖庶出,无法承世袭官职,迁到江陵。

张居正生于公元1525年5月24日,卒于公元1582年7月9日。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

16岁中了举人,23岁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代高拱为首辅。

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 *** 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严厉整肃朝廷上下。

在张居正功成名就之时,他把矛头对准了曾给他带来巨大利益的阶层——文官集团。张居正除了推行一条鞭法,使得税收统一收钱不收物,节省了很多土地,更实行考成法,其具体实施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考勤,方法如下: 比如一位知府(五品),年初时就要写好一份计划,不能太少,写好后自己留一份,给张居正一份。

如计划过少,就要退回重写。计划通过后,以后的一年里这位知府就要为完成计划而努力。

如果到了年末,核对后发现这位知府有什么事没有完成,那知府就会被贬职降为知县。如果到了县里还是如此,那就一直降下去,直到知府什么官都被削去,回家当老百姓为止。

万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帝国内阁首辅、正一品太师兼太傅、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卒,年五十八,死后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二年方恢复名誉。

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明朝文臣,内阁首辅,因其辅佐皇帝治理有效,具有重大历史功绩。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

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丽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生机。
请选择一个不同类的.商鞅梁启超王莽吴起张居正.并说明理由.
王莽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则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在世”.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在位共15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
明朝张居正的简介
概况

[编辑本段]

生辰:1525年5月24日农历5.03

忌日:1582年7月09日农历6.20

张居正,汉族,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谥号“文忠”,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史上最优秀的首辅,最好的政治家。

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 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23岁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 *** 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6,张居正是怎样的人

张居正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人物,有人会给张居正非常著名的评价,有些人会认为张居正是封建社会的典型代表人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我们看待各种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需要尽可能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人物的故事,同时也没有必要给历史人物过于单一的评价。对于张居正来讲,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出生在一个庶民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超凡的才华。在他领导下,中国经历了一段繁荣昌盛的时期,他的政策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张居正是一个非常勤勉的人,他勇于挑战,敢于创新,在工作上非常有能力。 有人会给张居正比较积极的评价。 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中国人民。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他都为中国人民做了巨大的贡献。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中国才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张居正的性格是非常坚强的,在他的领导下,中国能够实现许多科学和技术上的突破。他非常重视教育,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张居正的才能是非常出众的,他不仅擅长政治,还擅长经济,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昌盛。 张居正也是一个做事非常有原则的人。 张居正为人做事十分有原则,他知道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也就能让自己的目标能够得到实现。不能有任何错误。同时也会让自己的国家更好,在当时整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和中国相比,张居正给他做事的时候非常有原则,并且努力维护当时的各种体制。 最后,张居正的性格非常强烈,他喜欢争强好胜,常常与人争论。他也非常有自信,喜欢挑战。他认为自己可以做到任何事情,并且通常能够成功地完成这些事情。

7,请问有谁知道发生在明朝万历时期的张居正“夺情”风波是怎么一回事?

万历五年(1577年)九月二十六日,张居正父亲病死。按照封建礼教,父母死亡,在外做官的儿子必须离任回乡服丧三年,等到服丧期满后才可回任办事。否则,即是“忘亲”、“夺情”。当时张居正权势正如日中天,生怕一旦离去,他人谋其位,因此不想回来家江陵奔丧守孝。但他表面不便明说,暗中指使大宦官冯保出面挽留。冯保传中旨,命吏部尚书张瀚奉诏留张居正。张居正本人也一再要张瀚以吏部尚书的身份出面留他。然而,这张瀚却是个角色,始终不为张居正所动。张瀚的下级户部侍郎李幼滋想要讨好张居正,“首倡夺情”之议。内阁大臣吕调阳、张四维首先附和张居正,并引前朝事例,请张居正夺情视事。御史曾士楚、吏科都给事中陈三谟亦上疏请留,自此,“和者相继”。
  万历五年(1577年)十月十八日,翰林院编修吴中行上书疏劾,说张居正夺情是违背“万古纲常”。第二天,检讨赵用贤上书,认为不能援前朝故事为张居正夺情制造根据。十月二十日,刑部员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联名上疏,弹劾张居正夺情是“贪位忘亲”。张居正大怒,十月二十二日廷杖吴中行、赵用贤各六十,艾穆、沈思孝各八十。这四人都被打得气息奄奄,不成人形,旁人都不敢多看一眼。
  这时候,又有一个跳了出来,即观政进士邹元标。吴中行等人因为上疏反对张居正夺情而被廷杖时,邹元标不过是一小官,默默无闻,见状立即厚贿太监,并马上上一疏反对夺情,言辞十分尖锐,批评张居正素来以“非常之人”自居,而他“以奔丧为常事而不屑为”,说明他实际上与禽兽无异。张居正大怒,下令廷杖邹元标一百六十。邹元标因为之前贿赂过太监,虽然挨的板子比别人多,反倒挺过来了。他因此成为大名人,极为沾沾自喜。邹元标如此,不过是“沽名讪上”,欲博得犯颜死谏的美名。
  朝臣们相继上书为被廷杖的五人求情。张居正不听,将吴中行、赵用贤革职除名,艾穆、沈思孝、邹元标分别发配凉州、神电卫、都匀卫充军。吴中行、赵用贤为隆庆五年张居正所取进士,与张居正有师生之谊,而艾穆为张居正的同乡,他们从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出发,不讲私恩,不避权势,疏责张居正夺情,“直声震天下”,时称五人为“五直臣”。
  最后还是明神宗朱翊钧出面,说张居正“亲承先帝付托,辅朕冲幼”,“朕切倚赖,岂可一日离朕”,命张居正在官守制,“夺情”风波才算平息了下来。
  直到次年三月,张居正才归家葬父。朝廷内外对“夺情”一事议论纷纷,反对张居正者抨击他是“贪位忘亲”,置“万古纲常”于不顾。张居正虽成功“夺情”,仍旧独执大权,但这件事也成为他死后被论罪抄家的祸根。
  邹元标一事后来对明神宗朱翊钧触动很大,认为大臣冒死进谏都是为了博取虚名,所以之后对大臣的进谏往往不佳懒得理睬,把奏疏留中不发,拖而不决,任其自生自灭,再激烈的言词也懒得去追究,锦衣卫的监狱竟至于长满青草。明神宗从此不上朝,消极怠工了。大臣们也因祸得富,没有人再被廷杖了。

8,如何评价张居正的夺情事件

楼主,张居正夺情是在明万历初年,那时候张居正正好在全国推行自己的新政,如果张居正生的早点,所谓夺情也就说得过去,可是正德年间,杨廷和杨大人当时丁忧,正德皇帝硬是要杨廷和留下来,杨大人是个孝子,偏偏就把事情交给皇帝,自己在四川老家待了整整三年之后才出仕。所以从此之后,杨廷和就成了全国文官的楷模,在张居正之前有这么个榜样摆着,当然张居正照例得提请回原籍守制。但他内心十分矛盾,于公于私他都不愿在此时回乡。一方面,朱翊钧还年幼,他们母子都离不开他这个深谋老练的顾命大臣;他自己已推行开的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的举措及准备着手进行的在全国范围内丈量土地、改革赋税制度、推行一条鞭法等改革方案还有待进一步谋划和执行。从个人的私利来考虑,自己数十年来从湖广江陵的乡间走到现在的权倾朝野这一步,也确实来之不易,生怕日久生变。更令张居正想不到的是,就在他因丧没有上朝的第四天,官员竟都去祝贺次辅吕调阳。根据明朝不成文的故事,首辅去位三日以后,次辅便可把座位从右边移到左边。这次,内阁僚属和翰林院的学士、侍讲读学士、修撰、编修、庶吉士们都纷纷穿上红袍到内阁道贺。张居正去留还未最后确定,他们却都向次辅吕调阳道贺。真是人未走茶已凉,把张居正气得咬牙切齿。

张居正对形势看得很清,他知道朱翊钧母子此时离不开他,是不会轻易让他就这么走的,太监冯保等人都支持他夺情,凭自己数年的经营和深谋老到的权术,去留问题还是最后由他自己来定。张居正遂加紧了私下的活动。十月二日,也就是张居正接父亲死讯的一周以后,朱翊钧就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在下发吏部的圣旨中写道:安定社稷,朕深切依赖,岂可一日离朕?父制当守,君父尤重,准过七七,不随朝,你部里即往谕着,不必具辞。
张居正知道皇帝要“夺情”的态度,就故作姿态上了一首《乞恩守制疏》,在叙述了一通父子人伦当守制的道理后,又说自己年纪只53岁,“丁忧”的时间也不过是27个月,到那时,身体尚还康健,只要皇上不嫌弃,还可再召回任用。朱翊钧未悟出其中的奥妙,他此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不让张先生离开京师回籍守制。于是他又给先生下了一道圣旨:爱卿笃孝至情,朕非不感动,但念朕十岁上先皇辞世,先生受托尽心辅导……朕于幼冲之年,垂拱仰成,顷刻离卿不得,安能等得三年?况且爱卿身系国家安危,又岂是一般的金革之事可比?请强抑哀情,勉遵前旨,以不负我皇考委托之重,勿得固辞。朱翊钧抬出了死去的先皇,希望张先生就此而留下。
张居正通过连日来的几辞几留,“夺情”心愿不仅如愿以偿,而且他在朝中的地位和威望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天子盛赞他的无双忠孝、盖世大功,是他今后继续当国受之不尽的资本。
张居正 “夺情”的事情就此算是定了下来,而朝臣中的分歧和争论也激烈地展开了,支持的人固然不少,加以阻止和明确反对的声势也不小。这年的十月初五,天上出现彗星。按当时的说法,这是不祥的征兆,是上天在示警。按以往历代帝王的习惯做法,朱翊钧诏修省,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都要反省。而这一次,有不少大臣把它与张居正的夺情问题联系起来。率先上疏的是翰林院编修吴中行。这位来自南直隶武进县的翰林后进,虽是隆庆五年的进士,与张居正有师生之谊,但此时他上了一道 《因变陈言明大义以植纲常疏》,以为“夺情”既不近人伦情理,也不合义理法度。第二天,隆庆五年进士翰林院检讨赵用贤再上疏,请令张居正奔丧归葬,事毕回朝。第三天,刑部员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又联名上疏,奏请令张居正回籍守耕。张居正发怒了,他实在没有料到,挺身而出反对他“夺情”的都是些自己的门生或同乡。朱翊钧更是龙颜大怒,他觉得吴中行四人的矛头不只是对着张先生“夺情”问题,也是对自己权威的藐视!他决定效法列祖列宗对直言犯谏的建言大臣所惯用的手法,对此四人执行廷杖。
朝臣中竟也有不被这场淫威所吓倒的,那就是刑部观政进士邹元标,这位来自江西吉安府的青年进士,对张居正素无好感。就在四人挨杖的当天,他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奏疏呈上,矛头直指张居正的诸般过失。在他看来,张居正虽然有才有志,但学术偏隘,自用太甚,他的设施乖张,用刻深之吏、沮豪杰之才等行为,不胜枚举,何况朝中除他以外,也不是没有能人。张居正自称非常之人,其实亲丧不奔,别人视他为禽彘。结果,邹元标被廷杖,遣戍都匀卫,同时遭廷杖的还有一位来自浙江余姚的布衣姚韩,他也上了一封万言疏指责张居正,被抓来打了一顿后,发送回原籍。反张居正“夺情”的斗争终于被镇压下去了。 对于张居正夺情,于公于私,都是可以说得通的。毕竟他老人家是为大明王朝嘛,总之,自张居正殁之后,世间已无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