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谁是中国的石油之父?

谁是中国的石油之父?

“中国石油之父”孙健初。 孙健初是第一个跨越祁连山的中国地质学家,探明并开发了玉门油矿,建成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是中国石油地质的奠基人。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石油地质人才,对中国石油事业的筹划亦有很多贡献。因为中国第一个大型油田-玉门油田的发现者:孙健初。 扩展资料: 1938年12月27日黄昏时分,孙健初等到达老君庙。他们在老君庙旁搭起蒙古包,开始了艰苦的勘测工作。他们每天都是白天在野外踏勘,晚上回到蒙古包里点上蜡烛绘图计算。从石油河到干油泉、角塘沟、三橛湾、马莲泉、红沟河坝,他们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给资源委员会写了报告,详细述说玉门勘测的地质情况,并提出钻井探油的具体计划,定出钻井井位。 1939年3月,经周恩来批准由陕甘宁边区借来的第一部钻机运抵老君庙,立即按孙健初所定井位钻进。3月27日,挖方井导洞至23米处遇到石油。8月11日钻至115.51米探得一个油层,孙健初为它定名K油层,每天可产油10吨。后来第2号井、3号井、4号井……相继钻到K油层。 1940年8月,从湘潭煤矿运来的钻机到矿,决定加深4号井。11月2日开钻,1941年4月21日凌晨3时钻到439.17米发生强烈井喷,从而发现了玉门油田的主力油层L油层,证明玉门油田是一个储量丰富、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田。随着情况的发展,孙健初对玉门油田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 1940年他写成《修正甘肃玉门油田地质报告》,1941年1月再次修改。孙健初运用前人的知识积累,参照国内外有关资料,以玉门油田的地质为对象,开始探索石油生成、运移、储集的规律。 1942—1944年孙健初在美国考察和进修,回国后,除主持玉门油田的地质勘探工作、继续对祁连山北麓进行调查外,重点对青年地质人员进行培养,关心他们的成长。玉门油矿地质室有9名新来的大学生,孙健初帮助他们阅读研讨石油地质理论,结合实际遇到的问题,谈自己在美国实习的体会。使这些青年人很快得到提高,出了不少成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健初

2,前途远大的非地震勘探是怎么回事?

在当今的油气勘探中,地震勘探技术无疑是不可替代的主力军,它已成为勘探前期侦察、了解地下情况以及开发过程中精细储层研究的主要手段。当然,除此之外,非地震勘探方法在找油找气时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开始应用的地球物理方法进行石油勘探首先是非地震技术,可以追溯到1939年。当时,翁文波先生从英国伦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用自己在英国组装的重力仪和磁力仪在玉门油矿进行试用,开创了我国非地震油气勘探——重磁勘探的先例。
在我国油气勘探进入到地质条件更为复杂、勘探成本越来越高、勘探目标由背斜构造油气藏扩大为构造、地层和岩性油气藏的新阶段之后,非地震勘探技术在石油勘探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目前使用的非地震勘探技术主要有地表化学勘探,重、磁、电勘探等,后三者一直是区域构造和深部构造勘探的重要手段,可以揭示沉积盆地内深度在5~10千米的沉积层及基岩起伏的形态特征和物理性质分布。非地震综合技术多用于地震勘探盲区,如火成岩分布区、盐丘底部、逆掩推覆带、古潜山地区等。在这类地区,虽然地震可以对其顶面作出清晰的反射,但难以确定底界的几何形状,结合重、磁、电技术可以确定底部地层的几何形状,获得精确的下部构造的解释结果。非地震综合技术在浅层结构调查中也可发挥重要作用,如利用高频电磁、大回线瞬变电磁等方法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探测到几米到几百米的深度范围的地质构造特征,其精度可以与浅部地震勘探媲美。可见,无论是区域普查、目标勘探还是油气预测,联合勘探综合解释都应成为必要的途径,有利于提高地质勘探的效率和成功率,是未来勘探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此外,在我国石油勘探界已经存在遥感三维浅层表层构造建模、地表构造裂缝遥感解释评价、电磁多参数联合反演成像、重力层析反演成像及砂体预测、磁性基底构造岩性区分、微量元素图谱油气属性评价及遥感化探综合评价等7项非地震勘探技术。它们已经在我国主要勘探的热点地区(如塔里木库车地区、柴达木英雄岭地区、鄂尔多斯靖西地区、渤海湾北部滩海地区等)进行了初步研究,有的成果已被油公司采用,主要的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同类技术水平,是今后遥感地质非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目前,国内外非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将其与地震技术进行综合勘探和联合解释。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已经有不少,比如在美国墨西哥湾利用重力和地震勘探探明了盐丘油气藏;在意大利南部利用重、电、震研究逆冲推覆带构造;在我国华北地区应用重、电、震发现了码头—黄花店古潜山带。其次,在地震研究程度较低和勘探难度很大的地区应用快速低廉的非地震技术可以帮助找到勘探的有利区块。俄罗斯就是利用航磁异常规律预测了油气勘探的有利靶区;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应用了地球化学勘探发现了督里油田并对其油藏进行了开发动态监测,还预测出一些剩余油藏;在辽东湾北部利用高精度的航磁资料的反演成果预测了燕南潜山西侧的次级断阶;利用非地震技术揭示了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盆地高陡构造内幕;在柴达木盆地西侧利用遥感图像的精细解释预测了英雄岭裂缝储层发育的有利带,在陕北黄土层地区应用地表化探技术在大区域内进行了油气检测,预测并评价了区域内遥感异常带的含油性等等。

3,为什么非地震勘探前途远大?

在当今的油气勘探中,地震勘探技术无疑是不可替代的主力军,它已成为勘探前期侦察、了解地下情况以及开发过程中精细储层研究的主要手段。当然,除此之外,非地震勘探方法在找油找气时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开始应用的地球物理方法进行石油勘探首先是非地震技术,可以追溯到1939年。当时,翁文波先生从英国伦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用自己在英国组装的重力仪和磁力仪在玉门油矿进行试用,开创了我国非地震油气勘探—重磁勘探的先例。
在我国油气勘探进入到地质条件更为复杂、勘探成本越来越高、勘探目标由背斜构造油气藏扩大为构造、地层和岩性油气藏的新阶段之后,非地震勘探技术在石油勘探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目前使用的非地震勘探技术主要有地表化学勘探,重、磁、电勘探等,后三者一直是区域构造和深部构造勘探的重要手段,可以揭示沉积盆地内深度在5~10千米的沉积层及基岩起伏的形态特征和物理性质分布。非地震综合技术多用于地震勘探盲区,如火成岩分布区、盐丘底部、逆掩推覆带、古潜山地区等。在这类地区,虽然地震可以对其顶面作出清晰的反射,但难以确定底界的几何形状,结合重、磁、电技术可以确定底部地层的几何形状,获得精确的下部构造的解释结果。非地震综合技术在浅层结构调查中也可发挥重要作用,如利用高频电磁、大回线瞬变电磁等方法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探测到几米到几百米的深度范围的地质构造特征,其精度可以与浅部地震勘探媲美。可见,无论是区域普查、目标勘探还是油气预测,联合勘探综合解释都应成为必要的途径,有利于提高地质勘探的效率和成功率,是未来勘探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此外,在我国石油勘探界已经存在遥感三维浅层表层构造建模、地表构造裂缝遥感解释评价、电磁多参数联合反演成像、重力层析反演成像及砂体预测、磁性基底构造岩性区分、微量元素图谱油气属性评价及遥感化探综合评价等7项非地震勘探技术。它们已经在我国主要勘探的热点地区(如塔里木库车地区、柴达木英雄岭地区、鄂尔多斯靖西地区、渤海湾北部滩海地区等)进行了初步研究,有的成果已被油公司采用,主要的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同类技术水平,是今后遥感地质非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目前,国内外非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将其与地震技术进行综合勘探和联合解释。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已经有不少,比如在美国墨西哥湾利用重力和地震勘探探明了盐丘油气藏;在意大利南部利用重、电、震研究逆冲推覆带构造;在我国华北地区应用重、电、震发现了码头—黄花店古潜山带。其次,在地震研究程度较低和勘探难度很大的地区应用快速低廉的非地震技术可以帮助找到勘探的有利区块。俄罗斯就是利用航磁异常规律预测了油气勘探的有利靶区;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应用了地球化学勘探发现了督里油田并对其油藏进行了开发动态监测,还预测出一些剩余油藏;在辽东湾北部利用高精度的航磁资料的反演成果预测了燕南潜山西侧的次级断阶;利用非地震技术揭示了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盆地高陡构造内幕;在柴达木盆地西侧利用遥感图像的精细解释预测了英雄岭裂缝储层发育的有利带;在陕北黄土层地区应用地表化探技术在大区域内进行了油气检测,预测并评价了区域内遥感异常带的含油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