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谁”的读音我是谁谁的,谁人等等怎么读
谁
shéi
又shuí疑问代词。
①问人:你找~?│今天~值日?‘谁’可以指一个人或几个人,方言中有用‘谁们’表示复数的。
②用在反问句里,表示没有一个人:~不说他好。反问句中用‘谁知道’有时候是‘不料’的意思:我本是跟他开玩笑,~知道他真急了。
③虚指,表示不知道的什么人或无须说出姓名和说不出姓名的人:我的书不知道被~拿走了│今天没有~来过。
④任指,表示任何人。a)用在‘也’或‘都’前面,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这件事~也不知道│大家比着干,~都不肯落后。b)主语和宾语都用‘谁’,指不同的人,表示彼此一样:他们俩~也说不服。c)两个‘谁’字前后照应,指相同的人:大家看~合适,就选~当代表。
◆
谁
shuí
‘谁’shéi的又音。
2,我是谁用英文怎么说?
我是谁的英文:Who am I? 重点词汇: 1、who 英 [hu:] 美 [hu] pron. 谁;什么人;关系代词,有先行词;孰。 2、am 英 [əm] 美 [æm] abbr.(=amplitude modulation) 调频,调谐。 vi.(用于第一人称单数现在时)是。 aux.(与v-ing连用构成现在进行时,与v-ed连用构成被动语态)。 3、I 英 [aɪ] 美 [aɪ] pron.我;个人;利己主义者。 n.碘元素;英语字母表中第九个字母;罗马数字1。 扩展资料: who用作疑问代词时,意思是“谁”,一般只用来指人,在句中用作宾语或主语。 指某一组织机构的成员时也可用who,此时应用复数形式的谓语。 在there be, here be后用作主语的关系代词who可以省略。 从有限的人或物中进行明确的对比性选择时用which而不用who。 Who am I的用法: 1、Who am I this time, where's my name? 此时,我是谁?我的名字在哪里? 2、"Who am I? I'm the driver!" the man says. “我是谁?我是司机!”这个男人说。
3,请问,我是谁?,我是谁?
“我是谁?你是谁?他又是谁?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似乎永远都没有简单的答案。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这是一句老话,但我相信,即使你找到了你人生的位置,你也会时不时地向自己或别人发出这种‘天问’。你和我和他一样,都不是自愿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但我总是希望,我们能够成为我们自己,也就是说,有一天我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别对自己说这不可能,就算过去不能,现在也不能,那么将来呢,将来总会有这么一天吧。我盼望着这一天早点儿到来!” 上面这段文字是一部小说的开头。很多人经过无数次激烈紧张的选拔进入高校,毕业又经过激烈的竞争找到了较为理想的职业,却对自己人生最起码的存在状态表现出无知。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应该怎么去做?三个问题看起来是如此简单,却是现在我们很多人最想搞明白的。 我是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 中国人叩门,门里人问:“谁?”门外人回答:“我!” 从社会角色角度:我是孩子的母亲。我是学校的教师。我是学生。等等。 人到了3岁就会说“我”。我是张三。我就是我。 心理学对“我”的解释则是这样的: ⑴心理活动的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⑵人格结构的三个“我”:“本我”、“自我”、“超我”。 ⑶S―O―R:接受 *** ,个体能客观认知,产生积极反应,使自己的心理、生理同客观环境相适应,形成和谐、平衡的局面,这样、这时的“我”便是心理健康“我”。 美国著名人格理论家、人格物质论学派的创始人高顿・.阿尔伯特发展了一种对自我概念定性测量的方法――“我是谁”。这种测量简单易行。要求被试者在六七分钟内写出十五个“我是谁”的陈述句。要求他们:这些句子是为你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写的;按照你自己思考时的顺序来写,不必考虑其中的重要性和逻辑关系。而测量的标准就是看被试者的答案是否含盖了“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五个部分。 “只有在做心理测试的时候,才会发现成年人其实多么渴望了解自己!”北京诺华仕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商务发展经理万泓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已经为包括拜耳制药、戴尔、BP等著名跨国企业的员工做了心理体检,这些员工当中很多人都智商过人,但每次做完后,还是会看到他们在发现自己的心理类型后兴奋的表情。 几乎每一个接受测试的人,都问着一个问题:“我是谁,我究竟适合做什么?” 北大心理系主任王垒认为,“想不清楚做什么其实也是一种心理问题”,王垒介绍,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一个人因为什么而活着,自己想干什么,最喜欢什么,需要有一个澄清的过程,以达成“自我同一性认识”;但往往有相当一些人不了解自己,所以需要科学的工具来帮助自己。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由此看来,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仿佛既不是赚大钱,也不是哥德巴赫猜想,而是认识我们自己。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认识到了这一点,也许对我们每一个人自觉调整不良心态、维护心理健康,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 生命里有一种东西是不能肆意挥洒的。 我是谁 文/童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