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The Whole Earth Catalog》是怎样一本刊物
直译为:全球目录
《全球目录》的诞生始于一个小念头。
1968年3月,布兰德的父亲去世。在回家的航班上,他偶然意识到,自己有不少熟人正在纷纷离开城市,去到公社生活——从1965年到1972年,美国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公社,其中不少是由反对中产阶级生活的嬉皮士创建的,他们希望这可以逐渐将美国变成一个由基于共同信念的人人平等的小型社区联结而成的王国。
想到人们在别处开始新生活,布兰德就想到生活中常见的、方便人们一口气买下一堆东西的购物目录。
经过几个月筹备,当年7月,布兰德携妻子开着一辆道奇皮卡开始了“公社之旅”。他印了一份涵盖约120种商品、6页纸的油印目录,并在车上堆满了商品。一个月间,他们大约卖掉了价值约两百美元的商品,效率不高。回家之后,他把卡车商店停驻于门洛帕克镇,名之为“全球卡车商店”,然后将精力转到这一想法的衍生产物上:那6页纸的油印目录变成了《全球目录》,于1968年秋天正式出版。
准确地说,这并非一本杂志,只是是一本产品分类目录。第一本《全球目录》只有61页,所涉98件商品都是布兰德亲自挑选的各色书籍。有别于杂志,《全球目录》并不每期更换内容,而只将合适的商品和内容增添进去。到1971年的《最后的全球目录》,它厚至448页,包括1072件商品,书目几乎没有变化,所多的近千件商品大多由读者推荐并撰写评论。
和宜家等商店的产品目录相同,它试图推荐一种生活方式。和宜家目录不同,它志不在于引导消费。布兰德之志,见于他为《全球目录》撰写的序言:
“我们就是上帝,我们也许能做好这个角色。到目前为止,遥不可及的权力系统(例如政府、大型企业、教育体系和教堂)造成的问题基本把它们的益处抵消掉了。与此困境及其收益相对应的是,一种属于个人的、私人的力量正在崛起——一种个体实现自我教育、获得启迪、塑造属于自己的环境,并将他的冒险经历与有兴趣者分享的力量。《全球目录》愿寻找并推广能促进此进程的工具。”
短短百余字,是布兰德人生理念的浓缩。而这本刊物,也堪称其之前十年游历所获的知识结构的倾囊相赠。恰好,它成为了学院里的科研人员、青睐技术的艺术家、公社里的嬉皮士们的书目单和工具箱。
全书包括七部分:理解完整的系统、房屋和土地利用、工业和手工艺、通讯、社区、游牧、学习。
除了第一部分,其他大多由实用性知识及如何获得相关工具构成:从如何识别野生动植物到怎么给绳子打结,从领养婴儿到怎样记帐,到怎样建造风车、采购水力采煤泵和电据,再到从香港邮购廉价相机,不一而足。通常,布兰德会寻找一本此领域的最佳著作,配上一些相关公司的联络方式。
而本书的第一部分,“理解完整的系统”,是一份布兰德列下的书单。正如其标题所概括的,它充分彰显了布兰德的雄心:理解整个世界是怎样运转的,并让它们为自己所用。它多少代表了一批人的知识构成:
-麦克卢汉
-巴克敏斯特·富勒
-诺波特·维纳
-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及其他人类学著作
-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安东尼奥·高迪和洛埃德·怀特的建筑
-保罗·埃尔利希的人口生物学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讲设计方法的《形式综合论》
-斯班瑟·布朗用数学解释哲学理论的《形式的规律》
-D.W.汤普森讲生物进化规律的《论生长和生物形式》
-《道德经》
-各种关于地球的地图和照片,以及关于如何改造地球的书籍
……
读布兰德为他推荐的图书撰写的推荐语,可以想见他并不试图猛烈的将书中观点销售出去。
比如开篇第三页关于富勒著作的介绍,只简单的说:“富勒的洞见造就了《全球目录》”,而关于《形式综合论》的介绍是:“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是个常被其他设计师引用的设计师。本书试图谈当下设计的问题的本质,所涉领域远远超越常人所知及所能融会贯通。”
但读者相信其品味。当施乐帕罗奥多研究中心(Xerox PARC)成立图书馆时,其员工艾伦·凯直接把图书管理员带到了《全球目录》的卡车商场,把那里陈设的书每样都买了一本——日后施乐发明了图形操作界面和鼠标,而艾伦·凯被视为科技业最重要的思想者。此外,《全球目录》所影响的人还包括乔布斯、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和维基百科创始人吉姆·威尔斯。
约略可以想象,那些把《全球目录》中涉及的著作逐一读过的人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或者,看看乔布斯就可略知一二:《全球目录》反对人们成为国家机器的齿轮,宣扬人和社会都应找到其真正的存在意义,而乔布斯正是因为不能在大学里学到“如何度过一生”而辍学;而在对科技充满敌意与恐惧的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期,《全球目录》是最早视科技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提升创造能力的工具的媒体,由此不难理解苹果公司为何将其使命定为“为那些有能力改变世界的人提供工具”;《全球目录》是当时唯一横跨科技与东方宗教、神秘主义、公社社会理论的刊物,而将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正是苹果一直以来的基础理念。
甚至,某种意义上,乔布斯正是布兰德推崇的巴克敏斯特·富勒在1963年的著作中描绘的“综合设计师”(Comprehensive Designer):“一个新兴的综合人才,他既是艺术家、发明家和机械师,又是客观的经济学家和有发展观念的策略家”,一个并非专家,却能在更高的角度审视专家们创造的技术和创意,并将它们变为供大众使用的工具的人。
远不到开花结果时,随着美国公社运动逐渐止息,布兰德于1971年宣告《全球目录》告一段落。他甚至为此举办了一个休刊派对,当着邀请来的500名读者和朋友,他拿出两万美元,希望它成为新的工具。之后的一个多小时里,50多人走上前台,提出使用这笔钱的各种方法,而布兰德将他们逐一记在了黑板上……
其后
《全球目录》诞生于1968年,休刊于1971年,并不长寿。正刊仅出版过六期,算上各种增刊及1971年之后的增补本,也只不过34本。
在那之后,布兰德辗转于不同的新兴领域。他在1972年就开始关注黑客的兴起,在1970年代末开始畅想太空移民,并将此视为当年公社运动的延续,1982年,布兰德受邀与人合办《全球软件目录》,为个人电脑用户们寻找并推荐最好的“工具”,而在1985年,他又被邀请以《全球目录》的思路创办一个网络社区,“全球网络链接”(WELL)。
如果布兰德下定决心,这个1985年即告诞生且汇聚了海量高质量用户的网络社区足以在日后网络泡沫时成为一支明星股——它的活跃用户包括软件大亨米奇·卡泊尔、黑客凯文·米特尼克、感恩而死乐队成员和大量主流媒体的记者,这让它看起来像是Twitter诞生20年前的Twitter,而包括美国在线和微软都曾仔细研究WELL是如何设计系统以支撑大量用户同时在线的——但他早早淡出了WELL的具体运营,随后又因为在论坛中被其他用户攻击而干脆退出社区。
很难预言如果布兰德细心经营,曾与美国在线分庭抗礼的WELL会不会改变互联网的走向。但很显然,1990年代之后,布兰德的时代已经过去。
在他的时代,有对于权力的激烈反抗,和对于整个世界的充沛好奇,更有普通人的自我重塑。那个时代并不舒适,但足够刺激。正是在这样的时代,科技从被人们抗拒的力量,变成了人类自我进化的工具。但显然令布兰德、麦克卢汉和乔布斯们始料未及的,科技顺流而下,最终变成了大众消费品,以及软化我们心智的新式迷幻药。
1980年代初,乔布斯率领团队研发麦金塔电脑时,曾想将这台电脑命名为“自行车”,取其帮人类大脑跑得更远之意。但麦金塔最终败给了PC,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开放的PC系统上拥有更多的游戏。而当乔布斯东山再起,无论听音乐的iPod、刷微博的iPhone还是打《愤怒的小鸟》的iPad,都成了新的娱乐首选。
这让不改初衷的布兰德在今天像个孤独的探索者。而他依然像20多岁时一样,游历于不同领域。除了万年钟,他还在参与几个项目:一个是罗塞塔计划,取“罗塞塔石碑”之意,试图保存世界上那些面临灭绝命运的语言;另一个则是利用DNA样本把已经灭绝的物种复活。
为什么做这些浪漫而不实用的工作?布兰德的答案是:“我认为我们变得太过短视了。所有东西都变动得非常快,所有人都在同时干多件事情。投资也是为了获得短期的回报,民主政体也是被短暂的选举交替的循环所主导。快速的进步是好的,但它也是过于投机取巧了。当一切都是在快速变动的时候,未来看上去就像明天一样。但是真正重要的是十年或一百年之后的未来。”
而在万年钟的官方主页上,在万年钟所在的内华达州的山脉的照片之上,压着T.S.艾略特的一段诗:“我们不应该停止探索 / 我们所有的探索 / 最终将回到我们的起点 / 并第一次了解该处。”这是个来自布兰德的万年宣言。
2,《The Whole Earth Catalog》是怎样一本刊物
直译为:全球目录
《全球目录》的诞生始于一个小念头。
1968年3月,布兰德的父亲去世。在回家的航班上,他偶然意识到,自己有不少熟人正在纷纷离开城市,去到公社生活——从1965年到1972年,美国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公社,其中不少是由反对中产阶级生活的嬉皮士创建的,他们希望这可以逐渐将美国变成一个由基于共同信念的人人平等的小型社区联结而成的王国。
想到人们在别处开始新生活,布兰德就想到生活中常见的、方便人们一口气买下一堆东西的购物目录。
经过几个月筹备,当年7月,布兰德携妻子开着一辆道奇皮卡开始了“公社之旅”。他印了一份涵盖约120种商品、6页纸的油印目录,并在车上堆满了商品。一个月间,他们大约卖掉了价值约两百美元的商品,效率不高。回家之后,他把卡车商店停驻于门洛帕克镇,名之为“全球卡车商店”,然后将精力转到这一想法的衍生产物上:那6页纸的油印目录变成了《全球目录》,于1968年秋天正式出版。
准确地说,这并非一本杂志,只是是一本产品分类目录。第一本《全球目录》只有61页,所涉98件商品都是布兰德亲自挑选的各色书籍。有别于杂志,《全球目录》并不每期更换内容,而只将合适的商品和内容增添进去。到1971年的《最后的全球目录》,它厚至448页,包括1072件商品,书目几乎没有变化,所多的近千件商品大多由读者推荐并撰写评论。
和宜家等商店的产品目录相同,它试图推荐一种生活方式。和宜家目录不同,它志不在于引导消费。布兰德之志,见于他为《全球目录》撰写的序言:
“我们就是上帝,我们也许能做好这个角色。到目前为止,遥不可及的权力系统(例如政府、大型企业、教育体系和教堂)造成的问题基本把它们的益处抵消掉了。与此困境及其收益相对应的是,一种属于个人的、私人的力量正在崛起——一种个体实现自我教育、获得启迪、塑造属于自己的环境,并将他的冒险经历与有兴趣者分享的力量。《全球目录》愿寻找并推广能促进此进程的工具。”
短短百余字,是布兰德人生理念的浓缩。而这本刊物,也堪称其之前十年游历所获的知识结构的倾囊相赠。恰好,它成为了学院里的科研人员、青睐技术的艺术家、公社里的嬉皮士们的书目单和工具箱。
全书包括七部分:理解完整的系统、房屋和土地利用、工业和手工艺、通讯、社区、游牧、学习。
除了第一部分,其他大多由实用性知识及如何获得相关工具构成:从如何识别野生动植物到怎么给绳子打结,从领养婴儿到怎样记帐,到怎样建造风车、采购水力采煤泵和电据,再到从香港邮购廉价相机,不一而足。通常,布兰德会寻找一本此领域的最佳著作,配上一些相关公司的联络方式。
而本书的第一部分,“理解完整的系统”,是一份布兰德列下的书单。正如其标题所概括的,它充分彰显了布兰德的雄心:理解整个世界是怎样运转的,并让它们为自己所用。它多少代表了一批人的知识构成:
-麦克卢汉
-巴克敏斯特·富勒
-诺波特·维纳
-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及其他人类学著作
-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安东尼奥·高迪和洛埃德·怀特的建筑
-保罗·埃尔利希的人口生物学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讲设计方法的《形式综合论》
-斯班瑟·布朗用数学解释哲学理论的《形式的规律》
-D.W.汤普森讲生物进化规律的《论生长和生物形式》
-《道德经》
-各种关于地球的地图和照片,以及关于如何改造地球的书籍
……
读布兰德为他推荐的图书撰写的推荐语,可以想见他并不试图猛烈的将书中观点销售出去。
比如开篇第三页关于富勒著作的介绍,只简单的说:“富勒的洞见造就了《全球目录》”,而关于《形式综合论》的介绍是:“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是个常被其他设计师引用的设计师。本书试图谈当下设计的问题的本质,所涉领域远远超越常人所知及所能融会贯通。”
但读者相信其品味。当施乐帕罗奥多研究中心(Xerox PARC)成立图书馆时,其员工艾伦·凯直接把图书管理员带到了《全球目录》的卡车商场,把那里陈设的书每样都买了一本——日后施乐发明了图形操作界面和鼠标,而艾伦·凯被视为科技业最重要的思想者。此外,《全球目录》所影响的人还包括乔布斯、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和维基百科创始人吉姆·威尔斯。
约略可以想象,那些把《全球目录》中涉及的著作逐一读过的人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或者,看看乔布斯就可略知一二:《全球目录》反对人们成为国家机器的齿轮,宣扬人和社会都应找到其真正的存在意义,而乔布斯正是因为不能在大学里学到“如何度过一生”而辍学;而在对科技充满敌意与恐惧的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期,《全球目录》是最早视科技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提升创造能力的工具的媒体,由此不难理解苹果公司为何将其使命定为“为那些有能力改变世界的人提供工具”;《全球目录》是当时唯一横跨科技与东方宗教、神秘主义、公社社会理论的刊物,而将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正是苹果一直以来的基础理念。
甚至,某种意义上,乔布斯正是布兰德推崇的巴克敏斯特·富勒在1963年的著作中描绘的“综合设计师”(Comprehensive Designer):“一个新兴的综合人才,他既是艺术家、发明家和机械师,又是客观的经济学家和有发展观念的策略家”,一个并非专家,却能在更高的角度审视专家们创造的技术和创意,并将它们变为供大众使用的工具的人。
远不到开花结果时,随着美国公社运动逐渐止息,布兰德于1971年宣告《全球目录》告一段落。他甚至为此举办了一个休刊派对,当着邀请来的500名读者和朋友,他拿出两万美元,希望它成为新的工具。之后的一个多小时里,50多人走上前台,提出使用这笔钱的各种方法,而布兰德将他们逐一记在了黑板上……
其后
《全球目录》诞生于1968年,休刊于1971年,并不长寿。正刊仅出版过六期,算上各种增刊及1971年之后的增补本,也只不过34本。
在那之后,布兰德辗转于不同的新兴领域。他在1972年就开始关注黑客的兴起,在1970年代末开始畅想太空移民,并将此视为当年公社运动的延续,1982年,布兰德受邀与人合办《全球软件目录》,为个人电脑用户们寻找并推荐最好的“工具”,而在1985年,他又被邀请以《全球目录》的思路创办一个网络社区,“全球网络链接”(WELL)。
如果布兰德下定决心,这个1985年即告诞生且汇聚了海量高质量用户的网络社区足以在日后网络泡沫时成为一支明星股——它的活跃用户包括软件大亨米奇·卡泊尔、黑客凯文·米特尼克、感恩而死乐队成员和大量主流媒体的记者,这让它看起来像是Twitter诞生20年前的Twitter,而包括美国在线和微软都曾仔细研究WELL是如何设计系统以支撑大量用户同时在线的——但他早早淡出了WELL的具体运营,随后又因为在论坛中被其他用户攻击而干脆退出社区。
很难预言如果布兰德细心经营,曾与美国在线分庭抗礼的WELL会不会改变互联网的走向。但很显然,1990年代之后,布兰德的时代已经过去。
在他的时代,有对于权力的激烈反抗,和对于整个世界的充沛好奇,更有普通人的自我重塑。那个时代并不舒适,但足够刺激。正是在这样的时代,科技从被人们抗拒的力量,变成了人类自我进化的工具。但显然令布兰德、麦克卢汉和乔布斯们始料未及的,科技顺流而下,最终变成了大众消费品,以及软化我们心智的新式迷幻药。
1980年代初,乔布斯率领团队研发麦金塔电脑时,曾想将这台电脑命名为“自行车”,取其帮人类大脑跑得更远之意。但麦金塔最终败给了PC,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开放的PC系统上拥有更多的游戏。而当乔布斯东山再起,无论听音乐的iPod、刷微博的iPhone还是打《愤怒的小鸟》的iPad,都成了新的娱乐首选。
这让不改初衷的布兰德在今天像个孤独的探索者。而他依然像20多岁时一样,游历于不同领域。除了万年钟,他还在参与几个项目:一个是罗塞塔计划,取“罗塞塔石碑”之意,试图保存世界上那些面临灭绝命运的语言;另一个则是利用DNA样本把已经灭绝的物种复活。
为什么做这些浪漫而不实用的工作?布兰德的答案是:“我认为我们变得太过短视了。所有东西都变动得非常快,所有人都在同时干多件事情。投资也是为了获得短期的回报,民主政体也是被短暂的选举交替的循环所主导。快速的进步是好的,但它也是过于投机取巧了。当一切都是在快速变动的时候,未来看上去就像明天一样。但是真正重要的是十年或一百年之后的未来。”
而在万年钟的官方主页上,在万年钟所在的内华达州的山脉的照片之上,压着T.S.艾略特的一段诗:“我们不应该停止探索 / 我们所有的探索 / 最终将回到我们的起点 / 并第一次了解该处。”这是个来自布兰德的万年宣言。
3,地球脑的相关概念
为行星等级的认知系统这个观念,不同的人提出了很多不同的名称。全球意识(global mind) 布达佩斯俱乐部(原罗马俱乐部)超启示(Hyper-Enlightenment)(作者:《Open Media Center》(开放媒体中心)戴维·迈尔斯[David Myers])精神圈(noosphere) (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行星脑(planetary brain) (J·德·侯斯奈[Jo?l de Rosnay])社会脑(social brain)超脑(super-brain)(弗朗西斯·海拉恩 [Francis Heylighen])世界脑(World Brain)(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 G. Wells])全球网脑(the global net Brain)或网脑 (net Brain) (高路[gaolu ,hiwaygao])
4,地球脑的社会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要把生态学的“共生”概念推广到人类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内部人们之间的关系,它基于我对当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忧虑和对理想的未来文明的向往。发展着的全球化经济正在形成一条巨大的经济链,处在下位的国家和地区为上位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低熵的能源和资源,而上位对下位的回报是高熵的垃圾,犹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渍泥”的残酷生物链。这种经济链的高效运转导致能源越来越短缺而垃圾越来越多。人类不仅要感受到地球村南穷北富引发的动荡,而且还面临完全失去生存条件的危险。诚然,科学认识和技术发明可以开发新的能源和化解垃圾,但占有欲支配的竞争已经发展到疯狂的程度,毁灭性的灾难极有可能在新的科学和发明到来之前降临。人类的伟大不仅表现为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还在于它能够以高尚的道德理想运用和约束这种力量。我们的文明已经发展到一个转捩点,其继绝存亡取决于人类控制自身的能力。人类社会就其本质而言是大脑的集合,而全球互联网正在形成一个“地球脑”,像大脑控制人体和行为一样以全人类的智慧协调整个地球的行为。它将导致人类意识领域发生一场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化为一个健康的、整合的社会有机体。作为人类自身控制的理想方向的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和人与人之间的共生,而人类与自然的共生是人与人共生的基础。这是人类向自然学习处理人类事物的智慧,早在三千年前的古典《易经》中就确立了“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中国先哲有三种学说,即“顺天说”“制天说”和“助天说”。其中的助天说强调人类要帮助自然界生长发育,主张人类与自然并立的“参天化育”。“地球脑”的设计可以说是现代意义的助天说,它把地球甚至整个宇宙看作一个超生命机体,人类就是地球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人类需要一个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文明--共生的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