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一鼓作气出自哪一部书

一鼓作气出自哪一部书

  1、出自春秋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2、节选原文: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译文: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

  “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2,一鼓作气出自那部著作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问题描述:

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出自哪部著作

解析:

一鼓作气

yī gǔ zuò qì

〖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示例〗初听这话,还是~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

3,一鼓作气在古文中的意思

出典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
作战是靠的是士兵的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会衰弱,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竭尽了
之后比喻做事情要一气呵成

4,一鼓作气出自文言文的那一句

1. 一鼓作气出自哪篇古文 到时候,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战。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方面没有反应,于是又擂一通鼓。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同时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道:“且慢。”说着,跳下车去,先从地面细看齐军兵车辗过的轮迹,又攀上车前的横木,注意地了望敌人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了国境。 这次打了胜仗,鲁庄公却不明白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的勇气最足,如果这时不交锋,到再擂一通鼓时,勇气就有些衰弱;到第三通鼓时,勇气更全部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这样的大国,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是仓皇逃窜的情况。) “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都是成语。它们的出处,即《左传》所载上述“曹刿论战”的故事。 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的时候赶快去做,这叫做“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来了,叫做“一鼓而下”。如果问题老是解决不了,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那就叫做“再衰三竭”。 2. 成语一鼓作气出自哪部古籍著作 《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 3. 一鼓作气出自那部著作 出自春秋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节选原文: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 “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 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作品赏析 《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它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 从军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着重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这一战例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视, *** 也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了军事学的评论。 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 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5,一鼓作气出自哪个时期?

出自于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具体战役是:齐鲁长勺之战,鲁军将领曹刿(gui,第四声)的著名论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长勺( sháo)之战发生于春秋时期周庄王十四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3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部)相遇。 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之后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后乘胜追击,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长勺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却正确地反映了弱军对强军作战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称道。

6,一鼓作气意思

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发音:yī gǔ zuò qì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勇气就减弱;到三次击鼓时士兵勇气已经竭尽了。 例句:我们大家一鼓作气,把剩下的活儿干完。 近义词:趁热打铁、连成一气、一气呵成 反义词: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扩展资料: 一鼓作气的反义词: 1、一败如水 [ yī bài rú shuǐ ] 解释:形容军队打了大败仗,象水泼到地上那样不可收拾。 出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第一时期,富农耳里听得的是所谓江西一败如水,蒋介石打伤了脚,坐飞机回广东去了。 2、偃旗息鼓 [ yǎn qí xī gǔ ] 解释: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秦显家的听了,轰去了魂魄,垂头丧气,登时偃旗息鼓,卷包而去。 翻译:秦显家里的听了,失去了魂魄,情绪低落、萎蘼不振,顿时放倒旗子,停止敲鼓,逃跑了。